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对话优必选CBO谭旻:人形机器人赛道“卷”中求进,优胜劣汰加速行业蜕变

   时间:2025-11-04 00:32:15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蒸汽机的轰鸣声划破农耕时代的寂静,当火药炮弹的威力重塑冷兵器时代的格局,人类总在每个大时代中邂逅属于自己的“魔法”。如今,站在互联网浪潮的肩膀上,人形机器人正以破竹之势叩响新时代的门扉。作为2025年科技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概念,人形机器人已从实验室走向聚光灯下——从春晚舞台上扭着秧歌的“科技舞者”,到完成半程马拉松的“机械健将”,资本与市场的目光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聚焦于此。

在这场全球竞赛中,成立于2012年的优必选堪称中国“拓荒者”。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投身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企业,优必选在黑暗中摸索了13年,终于在2025年迎来曙光。公司首席品牌官谭旻在访谈中描绘了一幅未来图景:当AI技术渗透至城市每个角落,私人汽车或许会成为收藏品,电脑将无处不在却隐于无形,而个性化机器人将成为每个家庭的标配。他甚至断言,人形机器人市场的规模将远超新能源汽车、手机与电脑的总和。

这种乐观并非空穴来风。高盛预测,到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80亿美元;花旗银行则将优必选的估值类比为2010-2011年新能源萌芽期的特斯拉。彼时,特斯拉年交付量仅1500辆,技术尚未成熟,但今日其万亿美元市值已证明早期布局的价值。优必选正站在相似的“黎明前夜”:2024年交付量仅10台,总收入13.05亿元,亏损却达11.6亿元;但到2027年,其工业人形机器人交付目标已突破万台,今年Walker S系列订单总额更超6.3亿元。

“我们就像一路西行取经的旅人,如今才刚走出平原。”谭旻用比喻形容行业的现状。他坦言,优必选的野心是成为“机器人行业的苹果”,甚至打造一个“比10个苹果更大”的生态。这一目标背后,是公司从核心零部件到全栈式技术的全面突破。2014年,优必选将小型人形机器人Alpha的成本从万元级压至千元级;2016年至2023年,从Walker一代到面向工业场景的S系列,公司陆续攻克运动控制算法、仿人大脑等关键技术,成为全球少数具备量产能力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之一。

但技术突破仅是第一步,商业化落地才是真正的考验。谭旻回忆,2019年行业尚在“黑夜中摸索”,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一个关节的成本就高达万元。即便2014年通过技术降本实现小型机器人量产,C端市场仍因AI交互能力不足而折戟。“没有智能,机器人就是玩具。”他直言,当时自然语义理解的瓶颈让产品难以真正“走进生活”。直到OpenAI的爆发与DeepSeek的崛起,才为行业打开了AI突破的“第一扇门”。

如今,优必选的策略已从C端转向“1+4+1”的B端布局:以人形机器人为核心,覆盖教育、物流、商业服务、康养四大场景,同时保留C端垂类产品。在比亚迪园区,Walker S1与无人物流车协同作业超700小时;在日本大阪世博会,优必选机器人担任中国馆导览员长达6个月。这些案例印证了谭旻的观点:颠覆性技术需先通过付费市场验证价值。他透露,公司已启动千台级生产线,未来三年将聚焦多场景实训,目标是让人形机器人在2028年接近通用人工智能(AGI)水平。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谭旻指出,当前机器人智能化程度远不及人类,尤其在物理空间认知上存在短板。例如,机器人能识别水瓶品牌,却无法理解“最近的那瓶”这一空间指令。这需要从2D数据转向3D数据,构建全新的具身智能大模型。而这一过程可能需十年甚至更久。

行业竞争也在加剧。谭旻将特斯拉视为“破局者”,其30亿美元的人形机器人研发投入与万亿市值,既带来压力也验证了市场潜力。他直言,中国企业的投入仍显不足:“美国10家机器人公司的资源聚焦度,远超国内100家企业的分散布局。”但优必选选择将竞争视为机遇——通过与国际投资机构签署10亿美元战略融资协议,公司正加速产业布局。谭旻认为,未来三年交付量将是行业分水岭,1万台是起步,10万至20万台才能决出全球领导者。

“人形机器人会成为商业、家庭、个人的关键数据入口。”谭旻坚信,当一台机器人售价相当于10部苹果手机时,其市场价值将远超消费电子巨头。而这场变革的主战场,或许就在中国——这里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供应链、最先进的工厂,以及亟待智能化升级的制造业。据人社部预测,2025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缺口将达3000万。当42度高温下工人难以作业时,人形机器人或许正站在改变世界的起点上。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