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超微型神经植入装置,其体积比沙粒更小,长仅300微米、宽70微米。这款名为微尺度光电无线电极(MOTE)的设备,不仅能对实验鼠大脑进行长达一年的持续监测,还可通过无线方式稳定传输神经电信号数据。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电子学》。
实验显示,植入实验鼠大脑的MOTE设备在持续运行一年后,仍能保持稳定的数据传输能力。受试动物未出现任何异常行为或健康问题,证明该装置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研究团队进一步验证发现,当将MOTE置于培养皿中的心肌细胞表面时,设备能准确记录细胞电活动信号,并在添加药物改变心率后,同步捕捉到信号频率的相应变化。
在神经信号监测方面,MOTE展现出卓越性能。当研究人员用物体触碰实验鼠胡须时,设备立即捕捉到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快速电活动变化。该装置不仅能记录单个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还可同时监测局部神经元群体的同步活动,完整呈现大脑特定区域的整体功能状态。
传统神经监测技术存在明显局限。有线电极装置会限制动物活动自由度,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脑组织损伤;无线设备则因体积较大,难以适应实验鼠微小的大脑结构。MOTE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突破性的能源供给与数据传输方案——通过外部红色激光照射,设备内置的光伏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实现无电池运行;数据传输则采用红外光脉冲编码,如同发送光信号密码般完成信息传递。
这款米粒级设备内部集成了完整的微型电路系统。其核心CMOS芯片具备三重功能:首先作为信号放大器,可将微弱的脑电信号增强至可检测水平;其次作为编码器,采用脉冲位置调制技术将信号转换为高效光码;最后作为驱动器,确保光信号能穿透脑组织被外部设备接收。研究团队特别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为设备包裹了比细菌更薄的防护涂层,有效抵御脑内潮湿环境的侵蚀。
针对强光可能干扰芯片工作的问题,研发团队采用金属屏蔽设计,仅保留电极接触点和光电转换模块暴露在外。这种特殊构造使MOTE成为首个能在核磁共振扫描过程中同步采集脑电信号的植入设备,为脑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开辟了新途径。
实验验证表明,MOTE不仅能精准监测神经活动,还可扩展应用于其他生物系统。研究人员已成功用其记录心肌细胞电活动,未来计划将其植入实验鼠肌肉组织监测运动功能。由于完全不含金属导线,该设备可与核磁共振设备兼容使用,实现脑电信号采集与脑部影像的同步获取。
目前研究团队正开发适用于自由活动动物的追踪监测系统,通过优化光源定位和信号接收装置,提升设备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性能。这项突破性技术不仅为脑机接口研究提供新工具,更可能推动瘫痪康复治疗、抑郁症等脑部疾病诊疗方式的革新。其微型化设计理念还可延伸至脊髓等组织监测,甚至嵌入人造颅骨板实现长期在体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