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科考队圆满完成北极载人深潜任务并安全返航,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团队在此次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此次科考实现了“奋斗者”号与“蛟龙”号双载人潜水器在北极海冰区的首次水下联合作业,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在该区域开展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
在北冰洋中央海盆区,科考队于海冰覆盖率超80%的极端环境下,实施了国际首次加克洋中脊载人深潜科考。“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累计完成43次潜次作业,最大下潜深度达5277米。作业期间,科考队员需应对极昼、极夜、融冰期与结冰期等复杂气候条件,同时克服低温、强风等自然挑战,最终超额完成预定科考目标。
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团队研制的深海水下定位设备在此次任务中表现突出。该设备通过水声信号精准导引潜水器,确保其在漂移海冰环境下安全上浮,并创新构建了“船潜协同”的移动式冰潜作业模式,大幅提升了水下作业效率。团队成员洪小平全程随船提供技术支持,保障了所有潜次任务的顺利实施。
本次科考任务纳入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框架,共有来自16家单位的80名科研人员参与。科考队采集了水体、沉积物、岩石及生物等珍贵样本,并获取大量海洋环境观测数据,为研究北极气候快速变化提供了关键支撑。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曹然携带自主研发的极地探测设备参与科考,在56天的航程中成功获取北极冰层下海洋多物理场信息,填补了相关领域的数据空白。
此次北极科考由自然资源部统筹组织,出动“雪龙2”号等四艘科考船,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综合科学考察行动。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团队通过技术突破与设备创新,为极地科考提供了重要保障,彰显了我国在深海与极地研究领域的综合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