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的热闹氛围每年都在上演,但近年来,消费者的购物热情似乎正悄然褪去。尽管各大电商平台依旧张灯结彩,促销活动如火如荼,但许多人对折扣的敏感度已大不如前。走进任意一个电商应用,满屏的双11广告扑面而来,距离大促的时间越来越近,消费者却显得格外冷静,仿佛一场盛大的演出缺少了观众,热闹背后藏着几分寂静。
就在这种看似平静的氛围中,一位主播用惊人的销售数据打破了沉默——董宇辉在双11初期三天内实现了3亿元的销售额。在流量红利逐渐消退、头部主播频繁“翻车”的背景下,董宇辉为何能脱颖而出,展现出强劲的商业竞争力?这背后,是一群特殊的粉丝群体在支撑。
董宇辉的粉丝中,中老年女性和宝妈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她们不仅购买他推荐的商品,更将直播间视为情感寄托的港湾。一位粉丝范范分享了她的观察:母亲原本对深加工食品严加管控,如今却成了董宇辉直播间的常客,冰箱里堆满了披萨、馅饼和生煎包,甚至连空气炸锅也是从直播间购入。当范范试图劝说母亲理性消费时,反而引发了母女间的矛盾。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许多中老年女性将董宇辉视为“云养女婿”,通过购买他的推荐商品,获得一种近似追星的心理满足。
达多多数据显示,“与辉同行”直播间的女性粉丝占比达62%,其中24至40岁人群占比80%。她们不仅是消费者,更是董宇辉的“梦女粉”,愿意为他的推荐买单,甚至操心他的私人生活。对她们而言,董宇辉的直播间提供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复合型的情绪价值。他农村出身的背景、励志的故事,以及直播间中穿插的乡愁、奋斗等话题,都精准击中了中老年女性的情感需求。
与传统的“价格杀手式”带货不同,董宇辉的直播风格更像是一位“人生导师”。他不会一味强调低价,而是通过讲述故事、分享感悟,与粉丝建立信任感。这种“反消费话术”让消费者在购物时,决策逻辑从“需要与否”转变为“董宇辉是否推荐”。数据显示,在与辉同行直播间,双十一专场累计吸引了近7000万人次观看,3天销售额达3亿元。虽然这一数据并非一骑绝尘,但在当前消费环境下已足够引人注目。
董宇辉的崛起,反映了直播行业从“流量为王”向“留量为王”的转变。过去,李佳琦等头部主播凭借严格的选品和极致的低价,与消费者建立了“功能型信任”。然而,随着消费市场的饱和,性价比已不再是唯一驱动力。2022年双11,李佳琦以215亿元的销售额稳居头部,但次年因眉笔事件,总GMV骤降至95亿元。尽管他仍是头部主播,但辉煌已难再现。
相比之下,董宇辉的粉丝更看重情感连接。她们在直播间停留,首要目的未必是抢购低价商品,而是为了听他说话,获得心理慰藉。这种消费行为更像是一种“顺手”的举动,情感满足成为主导因素。在选品同质化的今天,消费者自然会流向最能打动自己的主播。董宇辉通过营造画面感、传递情感价值,成功搭建起商品、内容和情感三者之间的“信任三角”。
双11的十年变迁,见证了消费者从疯狂抢购到理性消费的转变。早期的双11是真正的“手慢无”,消费者会提前规划预算,卡点清空购物车。后来,预售定金+尾款的模式减少了焦虑,但也增加了复杂性。2016年后,跨店满减、品类券、店铺券等规则让双11变成了一场数学题,消费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计算最优方案。尽管平台通过这种方式延长了用户停留时间,但消费者的耐心也在逐渐消耗。
近两年的双11,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疲惫,直接进入了“不买立省”阶段。过去还会做攻略、抄作业,如今连这些兴趣都提不起来。甚至有消费者发现,双11的价格反而比平时更贵,期待大促早日结束。直播行业也从追求流量转向了留住用户,经历过价格战和购物节轰炸的消费者,消费行为愈发理性。
董宇辉的成功并非偶然,他抓住了物质丰裕时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在头部主播分流、C位轮番更替的背景下,他的出现为直播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双11不会因部分消费者的理性而消失,但它确实需要寻找新的方式来重新点燃购物热情。这场关于消费的喧嚣,或许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