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哥白尼”地球观测计划近日迎来关键进展。欧洲空间局(ESA)通过阿丽亚娜6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哨兵-1D地球观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该计划第一代雷达卫星星座的部署全面完成。
此次发射于欧洲中部时间22:02从法属圭亚那航天中心启程,北京时间次日凌晨5点02分同步进入倒计时阶段。作为哨兵-1系列第四颗也是最后一颗卫星,1D型号在升空34分钟后顺利入轨,地面站随即捕获到稳定信号,确认其通信功能正常。该卫星将接替已超期服役11年的哨兵-1A,与去年发射的哨兵-1C形成双星协同观测体系,两颗卫星以地球为中心相隔180度运行,显著提升全球覆盖效率与数据更新频率。
哨兵-1系列的核心技术在于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这种主动式遥感设备可穿透云层、昼夜工作,持续提供分辨率达5米级的地球表面影像。其独特优势在灾害监测领域尤为突出——2023年土耳其强震后,该系统通过对比震前震后影像,精准识别出地表位移区域,为救援资源调配提供关键依据;在环境监测方面,系统持续追踪亚马逊雨林非法砍伐活动,数据更新周期缩短至6天,较传统光学卫星提升4倍效率。
新卫星在继承前代功能基础上实现技术升级。其装备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可同步获取海上船只的国籍、航速及货物信息,配合伽利略导航系统实现三维定位,精度较前代提升30%。在冰川研究领域,1D卫星搭载的增强型干涉测量模块,能捕捉格陵兰冰盖下0.5厘米级的微小形变,为海平面上升预测模型提供更精确参数。
据ESA数据,自2014年首颗卫星发射以来,哨兵-1系列已积累超过1.2PB的雷达影像数据,覆盖全球98%的陆地与海洋区域。这些数据在3000余项科研项目中得到应用,包括监测欧洲城市地面沉降、追踪北极海冰消融速度,以及评估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等。欧洲空间局地球观测项目主任西蒙内塔·凯利强调,持续运行的卫星网络正在构建"地球数字孪生体",其提供的时空连续数据流,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的基础设施。
随着1D卫星的投入运营,哥白尼计划将启动第二代卫星研发工作。新一代系统计划将分辨率提升至米级,并增加海洋塑料污染监测等新功能,进一步拓展地球观测的应用边界。目前,哨兵-1C/D双星组合已实现每日全球覆盖,其数据产品通过欧盟开放数据平台向150个国家的用户免费共享,累计下载量突破2亿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