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家化近日公布的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4.83亿元,同比增长28.29%;归母净利润1.40亿元,同比激增285.35%。然而,这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并未赢得市场认可,财报发布次日公司股价收跌9.43%,主力资金净流出,反映出投资者对公司长期发展潜力的担忧。
深入分析财报数据可以发现,上海家化当前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第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高达7.4亿元,同比增长28%,占当季营收的50%。加上4.48亿元的管理费用,两项支出消耗了公司63.6%的毛利空间。这种依靠高额销售投入维持规模的增长模式,在竞争激烈的美妆市场中显得愈发不可持续。
公司当前实施的"四个聚焦"战略(聚焦核心品牌、品牌建设、线上渠道和效率提升)取得了一定进展,第三季度线上收入占比首次超过50%。但这种通过密集代言人投放实现的增长正面临挑战:玉泽签约樊振东、佰草集牵手刘涛、高夫选择付航、启初启用张柏芝等一系列品牌动作,虽然提升了曝光度,却未能有效转化为利润增长。与同行相比,上海家化的营销投入产出比明显偏低。
在研发领域,上海家化与行业领先企业的差距进一步扩大。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1.81亿元,占营收比例2.7%;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0.89亿元,占比约2.5%。相比之下,贝泰妮2024年研发费用率达4.51%,珀莱雅虽然销售费用率高达42.9%,但通过"红宝石精华"等大单品战略实现了36.5%的营收增长和46.1%的净利润增长。这种研发与营销投入的失衡,正在削弱上海家化的产品竞争力。
核心品牌的发展状况同样不容乐观。被寄予厚望的玉泽品牌目前仅有一款亿元级大单品,在竞争对手拥有多个十亿级单品的背景下显得势单力薄。佰草集、六神等老牌核心品牌虽然通过新代言人试图焕新,但在产品创新、渠道渗透和品牌叙事方面仍未摆脱疲态。在抖音、天猫等头部电商平台,这些品牌的声量正被新兴品牌淹没。
公司治理层面的动荡更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自2011年平安信托成为实控人以来的12年间,上海家化经历了五任CEO更迭。从强生体系出身的谢文坚,到快消领域经验丰富的张东方,再到拥有欧莱雅背景的潘秋生,以及阿里系高管林小海,每位掌门人都带来了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战略方向,但这些战略往往在尚未完全落地时就因人事变动而中断。
这种频繁的战略摇摆使公司错失了多个关键发展机遇。在化妆品专营店渠道崛起时期,公司忙于内部整合;在新锐国货品牌借助内容电商爆发阶段,公司未能及时卡位;在功能性护肤和"国潮"叙事成为行业趋势时,公司从引领者变成了追赶者。当前,当竞争对手已经完成品牌升级和渠道布局时,上海家化仍在调整转型中摸索。
管理层动荡带来的组织消耗同样显著。持续的战略调整使团队长期处于适应期,员工士气和执行力受到影响。这种内部消耗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显现,导致公司在多个关键领域落后于竞争对手。三季报反映出的高销售费用、低利润增长的现状,正是这种长期结构性困局的集中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