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崭新的小米YU7在镜头前被完全拆解,从车身骨架到电池护甲,从域控模块到电子元件,每个细节都被放大呈现——这场由易车原创节目与小米汽车联合发起的直播拆解,不仅冲上微博热搜,更引发了公众对智能汽车安全与品质的深度讨论。

拆解直播的起点,源于市场对YU7配置的持续关注。自2025年3月技术沟通会开启预订,到6月大定订单超预期,再到上海车展首次开放内饰体验,YU7的每一步都牵动着消费者的神经。然而,随着销量攀升,部分配置调整也引发了讨论:外后视镜电子防眩目功能因车规级芯片短缺暂改为手动方案,碳纤维前舱盖仅提供选装。对此,小米汽车社区公告明确,芯片短缺问题解决后将通过售后渠道补装,而碳纤维舱盖若作为标配,整车成本将上涨1.8万元,最终选择权交予用户。
10月25日的拆解直播,被定义为一次“集中答疑”。工程师在镜头前依次展示核心部件:A柱采用2200兆帕热成型钢材,实验室抗拉强度达行业领先水平;电池包内部14层物理隔离与抗冲击涂层,在特定高度跌落和穿刺实验中表现稳定;四合一域控模块将整车控制器、座舱处理器、辅助驾驶模块、T-Box集成于同一壳体,体积缩小57%,零件数量减少75%。直播中,工程师反复强调:“不同批次、测试环境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官方检测报告为准。”
雷军在拆解当晚的微博转发,进一步推高了话题热度。他写道:“已认真看完拆解,欢迎业内专家继续拍砖,我们一起把产品做得更好。”这条动态迅速引发评论,既有对小米直面质疑态度的认可,也有从业者提出进一步检测建议。随后,小米汽车官方账号发布长图,对配置调整、产能与质检等争议点作出详细解释:工厂实行三班制,每台车下线前需通过多项抽检,报告定期向监管部门备案并择期公开。

直播中的连线环节,为这场技术展示增添了温度。来自赤峰的车主李先生分享了8月的一次高速侧翻事故:车辆被大型罐车撞击后,A柱、B柱无明显变形,车门可正常开启,人员仅受轻微擦伤。事故后,他再次订购了同型号新车。节目组在画面下方特别提示:“个案不构成对车辆安全性的绝对保证,事故认定以交警部门报告为准。”
拆解热度延续至直播结束后,多个平台涌现出二次创作与技术复现视频。部分博主参考官方测试条件,自行进行电池包跌落、钢材硬度对比等小实验,并在说明中标注“实验环境与车规标准存在差异,结果仅供参考”。与此同时,理性声音也在发酵:有观众指出,直播镜头无法覆盖全部零部件寿命周期,长期可靠性需时间验证;企业自证值得鼓励,但更期待第三方权威机构的独立报告。
这场拆解引发的讨论,折射出消费者对智能汽车安全与品质的更高期待。对厂家而言,将产品置于镜头前接受检验,是消除信息不对等、建立信任的有效尝试;对媒体与观众而言,保持追问与核实,同样不可或缺。当“拆车”从营销事件走向常态化质量沟通,当实验条件可复现、衡量尺度更统一,行业的透明度或许将因此迈出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