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一项来自四川的科技创新成果引发广泛关注——由国星宇航自主研发的“零碳太空计算中心”凭借突破性技术,成功入选本年度十大精品首发成果。作为全球首个实现太空组网计算的设施,该中心通过自研计算卫星构建起覆盖全球的算力网络,标志着人类在太空计算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该计算中心的核心创新在于实现“零碳”运行。其卫星组网完全依赖太阳能供电,同时利用太空极低温环境进行辐射散热,彻底摒弃传统计算设施的碳排放模式。技术参数显示,单颗计算卫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星座整体具备5POPS的太空计算能力,星间激光通信速率突破100Gbps,构建起当前全球最强的太空算力网络。这项成果不仅支撑了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组网部署,更为全球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低成本、全覆盖的太空算力解决方案。
支撑这一突破的,是近年来卫星制造与发射技术的双重飞跃。随着AI增材制造技术在卫星生产中的普及,以及商业火箭发射成本的大幅下降,太空计算设施的建设效率与经济性显著提升。国星宇航执行副总裁赵宏杰透露,该中心从概念提出到获得国际权威认可仅用时一年,目前已形成完整的技术闭环。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预测在“十五五”期间,新建零碳太空计算中心的投入成本将低于同等算力的地面网络建设总费用,这意味着太空计算即将迎来成本转折点。
自投入运行以来,“零碳太空计算中心”已为多家顶尖科研机构提供在轨计算服务,包括之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这些合作验证了太空算力在地球观测、气候模拟、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国星宇航宣布,将加速推进由2800颗计算卫星组成的人工智能太空基础设施建设,并构建“星算”计划生态圈,通过开放合作模式持续扩大技术影响力。
业内专家指出,该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太空计算领域已确立全球领先优势。通过将算力延伸至太空轨道,不仅突破了地面数据中心的物理限制,更为未来深空探测、星际通信等前沿领域奠定了技术基础。随着“星算”计划的持续推进,一个由数千颗卫星组成的智能计算网络正在逐步成型,或将重新定义人类获取与使用算力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