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即将实施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技术指标上展现出超越欧盟的严格性。根据《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报批稿)显示,国内标准将M1类乘用车(9座及以下载客车辆)的AEB触发速度上限提升至80km/h,较欧盟ECE R152标准规定的60km/h高出20km/h。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指出,这一调整意味着中国在AEB技术规范领域实现了标准层面的领先。

具体技术参数对比显示,国内标准对M1类车型要求在10-80km/h速度区间内必须激活AEB功能,N1类载货车辆(总质量≤3500kg)则为10-60km/h。而欧洲ECE R152标准统一规定两类车型的触发范围为10-60km/h。在预警时间要求上,中欧标准均设定碰撞预警需在紧急制动前0.8秒发出,显示国内标准在核心安全指标上与欧洲保持同步。
测试容错率方面,报批稿针对不同目标设定差异化标准:车辆和行人目标的试验容错率为10%,自行车及两轮摩托车目标的容错率放宽至20%。这种分级设定既考虑了系统检测难度,也保障了基础安全需求。值得关注的是,报批稿删除了征求意见稿中关于"AEBS功能优先级高于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表述,这一调整反映出智能驾驶系统集成管理的复杂性。
行业专家透露,当前智能驾驶车型普遍存在系统协同难题。某车企技术负责人举例说明,领航辅助驾驶(NOA)系统与传统ADAS功能(如FCW前向碰撞预警)的算法未做深度融合,导致紧急情况下系统间可能产生干预冲突。数据显示,当NOA失效时,FCW的2秒预警时间反而可能引发驾驶员误操作,这种"功能叠加"带来的安全隐患已成为行业痛点。

市场现象显示,部分车企宣传的高速AEB刹停功能(如华为乾崑系统达120km/h)实际依赖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实现。朱西产教授明确表示,这类超越传统ADAS能力的功能属于L2+级智能驾驶范畴。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国标仅针对前向AEB功能进行规范,术语定义中特别强调系统监测范围为"车辆前方行驶环境",暂未涉及侧向和后向AEB标准制定。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多系统协同安全已成为新的技术挑战。如何在强制性国标构建的安全底线之上,进一步解决系统叠加带来的复杂安全问题,探索全方位AEB防护体系,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保持技术领先的关键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