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落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一项名为“剧本驱动多模协同的高拟真数字人技术”的成果引发行业关注。这项由国内科技企业研发的技术,不仅斩获领先科技奖,更以连续三年登榜的实力,成为全球互联网科技发展的风向标之一。评审委员会从全球424项申报成果中遴选出17项年度领先技术,该成果与处理器芯片设计、北斗卫星导航等硬核科技同台竞技,彰显了数字人领域的技术突破。
技术突破的直观呈现,出现在今年6月的电商直播间。知名创业者罗永浩的数字分身与助播朱萧木的虚拟形象同台互动,连续6小时完成商品推介、实时互动等复杂任务。这场直播不仅吸引1300万人次观看,更以5500万元的商品交易总额刷新行业纪录。值得关注的是,数字人全程自主完成9.7万字产品讲解,生成超8300个自然动作,甚至能精准捕捉"法令纹"等面部细节,实现视觉、语音、动作的多模态协同。
支撑这场直播的"AI总导演",实则是一套复杂的技术系统。研发团队突破传统数字人依赖人工脚本的局限,构建起语言模型驱动的多模态协同框架。该系统通过剧本生成技术,将单一文本指令转化为包含语调、表情、动作的立体化表演方案。当数字人提及特定产品特征时,视觉模块会自动聚焦对应区域;在促销环节,语音合成技术能根据语义调整语调,营造兴奋氛围。这种导演级的协调能力,使虚拟形象摆脱机械播报的刻板印象,展现出接近真人的表达张力。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五大核心能力的协同创新。在剧本生成环节,系统融合多模规划与深度思考能力,能根据直播间实时热度动态调整讲解节奏。实时交互模块则赋予数字人"临场反应"能力,通过弹幕分析、氛围感知等技术,实现问答互动、玩梗接梗等自然交互。语音合成技术突破机械朗读瓶颈,通过文本自控机制生成与语义、情绪高度匹配的声音。针对长时段直播的挑战,研发团队攻克高一致性视频生成难题,将AI视频生成时长从秒级拓展至小时级,确保6小时直播中表情动作的自然连贯。
技术价值正在转化为产业动能。基于该技术打造的数字人生产平台,已孵化超10万个虚拟形象,覆盖电商、教育、农业等数十个领域。在山东德州夏津县,三位平均年龄65岁的村支书借助数字人技术开启助农直播,实现7×24小时不间断带货。开通首月即售出农产品3.3万斤,带动销售额突破15万元。这种"真人+数字人"的混合模式,已形成可复制的助农路径,累计帮助全国千余户农民增收超2500万元。
商业实践印证着技术红利。某头部主播的数字分身首秀中,AI系统自主调用知识库1.3万次,生成内容效率较真人提升数倍。商家使用数字人开播的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80%,直播转化率提升31%。从超头主播的商业化验证,到田间地头的普惠应用,这项技术正在重塑直播电商的生态格局。当数字人能同时处理商品讲解、用户互动、氛围调节等多线程任务,其商业价值已超越单纯的人力替代,开辟出效率革命的新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