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主论坛的“六小龙乌镇对话”上,六位来自杭州的科技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前沿技术演进、产业落地路径及未来社会变革展开深度探讨。他们的发言交织成一幅技术突破与社会影响交织的立体图景,为智能时代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多元视角。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形容为“科幻照进现实”。他指出,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与核心零部件自研突破为行业奠定了硬件基础,而全球开发者在开源生态中的协同创新则加速了技术迭代。据其透露,当前机器人具身智能领域已突破多项技术瓶颈,预计未来两年内将有更多颠覆性成果问世,部分功能可能超出公众预期。
强脑科技首席执行官韩璧丞分享了脑机接口技术的落地实践。公司采用“从痛到大”的产品策略,初期聚焦残疾人义肢与自闭症儿童辅助设备等刚需场景,目前已累计服务数万名用户。据其规划,明年将推出第二代睡眠调节设备,后年进一步拓展至体重管理领域,逐步构建覆盖健康管理的产品矩阵。
群核科技联合创始人黄晓煌提出“空间智能”概念,认为其将成为继大语言模型后的关键技术方向。他解释道,随着单个家庭可能拥有多台机器人,如何实现空间感知与协同作业将成为核心需求。公司正研发相关底层技术,旨在为机器人提供统一的空间认知框架,解决多设备协作中的定位与路径规划难题。
云深处科技总经理朱秋国强调产品实用性导向。他回顾了公司从机器狗到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历程,指出早期通过电力巡检等场景验证技术可靠性,成功解决室外环境适应性问题。目前团队正攻关防护性更强的新一代产品,目标打造能在极端环境下替代人类作业的工业级机器人,而非实验室样机。
游戏科学创始人冯骥从文化视角解读电子游戏产业。他指出,游戏既是技术密集型领域,与半导体、图形处理等产业深度绑定,又是融合文学、音乐、影视的第九艺术。中国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与市场规模,已培育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为技术创新与艺术表达提供了双重土壤。
深度求索研究员陈德里对比了AI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本质差异。他分析称,短期来看AI将作为工具提升人类效率;中期可能引发就业结构调整,科技企业需预警风险;长期则面临工作彻底消失的挑战,届时行业应承担起守护人类福祉的责任。其核心观点在于,AI不会创造新岗位,而是通过智能替代实现人类劳动的终极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