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格局加速重塑的当下,小米汽车正以激进扩张的姿态切入市场。这家以智能硬件起家的科技企业,近日披露了其2026年实现百万级年产能的战略蓝图,通过多维度产能布局与供应链深度整合,展现出与传统车企截然不同的成长路径。
位于北京亦庄的智能工厂已成为小米产能突破的核心支点。通过引入三班制生产模式,该基地年产能从规划的15万辆跃升至30万辆,设备利用率持续维持在190%以上。这种"极限操作"背后,是小米对柔性生产线的深度改造——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不同车型的快速切换,配合供应商在周边30公里范围内建立的"卫星仓",将零部件配送时效压缩至2小时内。二期工厂投产后,北京基地将形成45万辆的年产能规模,为2026年目标奠定基础。
产能扩张的纵深布局在2024年下半年进入快车道。武汉光谷智能工厂将于明年5月点火试产,采用"黑灯工厂"标准建设,首期规划月产能2.5万辆,10月前完成爬坡至3.5万辆。更值得关注的是,北京二期Plus项目计划在春节后启动,该基地将集成小米最新一代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生产效率较传统产线提升40%。若并购计划顺利落地,预计可新增15-18万辆年产能,形成"自建+并购"的双轮驱动模式。
资本市场对小米的产能规划给予积极反馈。国信证券测算显示,按照当前订单转化率,2026年小米汽车销量有望突破80万辆,对应营收超1600亿元。平安证券则从成本端分析指出,当产量达到120万辆规模时,单车制造成本可下降18%,推动毛利率稳定在22%以上。这种量价齐升的预期,使得小米汽车业务在机构估值模型中的权重提升至35%。
支撑百万产能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生态体系的重构。小米通过"车机互联"战略,将汽车纳入其IoT生态圈,用户购车后可无缝接入米家智能家居系统。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已显现成效——预售车型中,35%的订单来自现有小米设备用户。供应链层面,小米与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头部企业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将电池成本压缩至行业均值的85%,为价格竞争预留充足空间。
但产能跃进的挑战同样显著。行业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明显的"产能利用率魔咒",当产能利用率低于75%时,企业将面临巨额折旧压力。小米通过预售订单锁定产能、采用订单式生产减少库存的策略,能否在快速扩张中保持运营效率,将成为检验其商业模式的关键。目前,其北京工厂已实现按周调整排产计划,这种敏捷制造能力或将为行业提供新的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