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星巴克牵手博裕投资谋转型,能否在瑞幸冲击下重焕生机?

   时间:2025-11-08 10:48:05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全球咖啡行业巨头星巴克近日宣布与中国私募投资机构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成立合资企业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根据协议,博裕投资将以40亿美元对价获得合资企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份并授权品牌及相关权益。这一动作标志着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开启战略转型新篇章。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私募机构之一,博裕投资核心团队由前跨国企业高管及资深金融人士组成,成立十余年来已投资超过200家企业,涵盖消费、零售、科技等多个领域,其投资组合包括完美日记、北京SKP、蜜雪冰城等知名品牌。此次与星巴克的合作,被业界视为外资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深化本土化运营的重要信号。

回溯外资餐饮品牌在中国的发展轨迹,肯德基母公司百胜中国的转型案例颇具参考价值。2016年,百胜集团将中国业务分拆独立上市,引入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作为战略投资者。此次变革背后,是百胜中国面临的经营困境:过度依赖直营模式导致门店租金和人力成本高企,数字化进程滞后,产品本土化不足等问题集中显现。分拆后,百胜中国通过降低特许经营门槛、加速下沉市场布局、推出本土化餐品等举措,门店数量从7300家增长至1.7万家,营收和利润均实现双位数增长,成为本土化转型的成功典范。

麦当劳的中国业务转型路径与百胜中国异曲同工。2017年,麦当劳将中国内地及香港业务80%股权转让给中信系主导的财团,成立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新公司通过优化供应链、加速数字化升级、推出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产品等策略,使麦当劳在中国市场重焕生机。目前,麦当劳中国门店数量已突破6000家,外卖业务占比超过70%,成为品牌增长的重要引擎。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转型压力同样不容忽视。自1999年进入中国以来,星巴克长期坚持直营模式,门店多位于核心商圈,租金和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以一线城市核心商圈门店为例,月租金可达10-20万元,人力成本占比超30%。尽管星巴克通过打造“第三空间”概念,成功塑造了高端商务社交场景,吸引了大批中产消费者,但近年来面临本土咖啡品牌的激烈竞争。

瑞幸、库迪等新兴品牌以“9.9元/杯”的低价策略迅速抢占市场,通过高频推出新品、打造爆款咖啡、强化社交媒体营销等手段,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数据显示,瑞幸“快取店”占比高达92%,其商业模式已从与星巴克竞争转向与奶茶店争夺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喝咖啡的习惯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年轻人更注重性价比和个性化,对“第三空间”的需求减弱,即买即走的消费场景成为主流。

面对市场变革,星巴克已启动一系列调整措施。今年以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压缩门店面积,将单店面积从传统的200平方米缩减至80-120平方米,并加大外卖平台优惠券发放力度,每杯降价5-10元。产品策略上,星巴克推出“茶咖”系列新品,尝试融合中国茶文化与咖啡消费场景。这些举措被视为星巴克向“快取店”模式转型的信号。

博裕投资的加入,预计将加速星巴克的转型进程。业内人士分析,博裕投资可能推动星巴克进一步开放特许经营,加速下沉市场布局,并在数字化运营、供应链优化等领域提供支持。星巴克官方已宣布,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中国门店数量从8000家扩展至2万家,这一目标若要实现,传统直营模式显然难以支撑,特许经营模式的推广将成为关键。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转型,不仅关乎商业成败,更承载着文化层面的意义。进入中国二十余年来,星巴克通过运营方式、服务标准和供应链体系的本土化,塑造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它为都市白领提供了一个介于工作与私人空间之间的半正式社交场景,成为商务洽谈、朋友小聚的热门选择。这种文化调性在中国市场独树一帜,也是星巴克拥有大量忠实粉丝的重要原因。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星巴克不得不调整其商业模式以适应新的消费趋势。这一转变虽令人唏嘘,但也反映了商业世界的残酷现实:唯有不断进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对于消费者而言,星巴克的转型或许意味着更多选择和更低的价格;而对于行业而言,这则是一个外资品牌如何在中国市场实现本土化生存的生动案例。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