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近日宣布,本周末起将在部分门店开放端到端辅助驾驶体验活动,首次面向公众提供全程无需人工接管的驾驶测试。此次体验覆盖SU7与YU7两款车型,标志着小米在智能驾驶技术商业化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此前该功能仅限于内部测试,此次开放意味着技术成熟度已达到新阶段。

技术层面,端到端辅助驾驶依托多传感器融合与高算力平台实现。YU7车型凭借更强的计算能力,在复杂路况下的响应速度与决策精度表现突出。SU7高配版本采用与YU7同规格的算力配置,而低配版因未配备激光雷达,算力降至84TOPS,功能实现上存在一定差异。值得关注的是,所有参与体验的车辆均已升级至1000万Clips优化版本,该系统通过海量真实驾驶数据训练,能够模拟人类驾驶员的决策模式。
1000万Clips技术体系由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设备采集的多模态数据构成,涵盖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多样化场景。小米汽车工程师透露,系统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片段,不断优化路径规划、车速控制等核心算法。相较于传统规则驱动方案,端到端模型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尤其在处理突发状况时表现更接近人类驾驶员。
尽管技术取得突破,小米汽车仍反复强调安全边界。官方声明明确指出,当前辅助驾驶功能与自动驾驶存在本质区别,要求用户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随时准备接管车辆。这种谨慎态度源于行业对技术可靠性的严格考量——任何系统故障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辅助驾驶相关事故中,超六成与用户过度依赖系统有关。
市场层面,此次体验活动被视为小米汽车参与智能驾驶竞争的重要筹码。随着消费者对技术敏感度提升,辅助驾驶性能已成为购车决策的关键因素。业内分析认为,小米通过开放体验建立用户信任,同时收集真实路测数据反哺技术研发,这种"体验-优化"闭环有望缩短技术迭代周期。不过,面对特斯拉FSD、华为ADS等成熟方案,小米仍需在功能稳定性、场景覆盖率等方面持续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