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近日发布,系统梳理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实践成果。数据显示,我国重点降碳路径已形成全面推进态势,通过多领域协同发力,节能降碳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方面,我国坚持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通过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十四五"前四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1.6%(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2024年开展的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成效显著,重点领域完成超2000万台(套)设备升级改造,年节约标准煤约2500万吨。这些举措有效推动了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方面,我国构建起覆盖城乡的资源回收网络。截至2024年底,全国建成废旧物资回收站点约15万个,配套建设大型分拣中心1800余个。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领域,煤矸石、粉煤灰等七类主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9%,较2020年提升3个百分点。这种"变废为宝"的转型模式,既减少了资源消耗,又降低了碳排放强度。
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在全球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近二十年新增绿化面积占全球四分之一,2024年森林覆盖率达25.09%,森林蓄积量突破209亿立方米。草原生态修复成效显著,综合植被盖度达50.52%。据测算,当前林草系统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