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分析机构Visier最新发布的2025年度报告显示,全球企业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用人模式变革。通过对142家跨国企业、240万名员工数据的深度追踪,该机构发现企业裁员与返聘行为呈现出显著关联性,折射出AI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深层矛盾。
研究数据显示,2025年末企业重新雇佣被裁员工的比例创下2018年以来新高,较常规年份5.3%的返聘率出现明显跃升。这种"先裁后召"的特殊现象,直接指向企业AI转型过程中的人才策略失衡。Visier研究与价值部门负责人安德莉亚·德勒指出,当前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跟风"倾向,多数管理层尚未建立对AI能力的系统认知。
据分析,约95%的企业尚未从AI投资中获得实质性收益,这一数据与麻省理工学院近期研究结论形成呼应。企业在推进自动化过程中,往往高估了AI对传统岗位的替代能力,同时低估了转型成本。德勒特别强调,AI系统的部署不仅涉及初始技术投入,还需承担特定任务训练、流程重构等隐性成本,这些因素共同推高了企业的实际支出。
员工技能转型滞后成为突出问题。研究显示,缺乏AI交互技能(如高效提示词编写)的员工在适应新系统时遭遇显著障碍,导致工作效率不升反降。更关键的是,人类在复杂决策、情感沟通、创意生成等领域展现的综合性优势,仍是当前技术难以完全复制的。
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企业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仓促裁撤传统岗位,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重新招回具备复合能力的核心人才。Visier报告警示,企业领导者需要重新评估AI战略的三个核心维度:技术替代的可行性边界、实施成本与收益的动态平衡、人力资源的转型路径设计。
德勒特别指出,管理层普遍存在时间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高层既未充分理解AI的技术局限,也未系统评估其对企业运营的连锁影响。"当技术热潮退去,企业才发现许多岗位的自动化成本远超预期,而人类员工的不可替代性依然显著。"这种认知错位正在重塑全球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