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名创优品旗下潮玩品牌TOP TOY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在港股主板上市,拟募资约3亿美元。母公司同步发布公告,确认此次分拆上市计划,并表示分拆后TOP TOY仍为其附属公司。这一动作标志着TOP TOY正式开启独立融资进程,试图在潮玩赛道中进一步巩固自身地位。
TOP TOY成立于2020年,恰逢名创优品登陆纽交所后遭遇业绩压力、连续亏损的时期。为寻求新增长点,公司创始人叶国富提出“兴趣消费”概念,瞄准潮玩市场高毛利、强复购的特性,在广州开设首家门店。经过五年发展,该品牌已在全国部分商圈形成规模效应,客流量与头部品牌泡泡玛特接近,显著高于卡游、52TOYS等竞争对手。
根据招股书披露,TOP TOY核心产品聚焦手办、3D拼装模型及搪胶毛绒三大品类,采用“自研+外采”双轨模式。其中自研产品涵盖自有IP与授权IP,外采产品则主要来自其他品牌IP。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产品多样性,也试图通过自有IP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财务数据显示,TOP TOY近年营收保持增长态势。2024年营业收入达19.09亿元,同比增长30.64%。门店数量从2022年的117家扩张至2025年上半年的293家,包括直营店、合伙人门店及代理门店。但扩张速度与收入增速存在差异:2024年门店数量近乎翻倍,营收增幅仅31%;而同期泡泡玛特门店增长20%,营收却大涨106.92%。2025年上半年新开门店仅17家,直营店数量甚至减少2家,显示扩张步伐明显放缓。
从收入结构看,潮玩产品销售占比超97%,其中经销商渠道贡献近半收入,加盟商、直营门店及其他渠道依次递减。这种以经销商为主的渠道模式虽助力快速铺货,但也带来利润空间压缩问题。2022-2024年,公司毛利率中枢维持在28%-30%,低于布鲁可与泡泡玛特等同行。费用控制方面表现突出,销售费用率长期低于2%,主要得益于轻资产渠道结构及低租金占比。
净利润方面,TOP TOY于2023年实现扭亏,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盈利2.97亿元和1.8亿元,对应净利率约13.2%。这一水平受制于核心业务盈利能力不足,尤其是自有IP建设滞后。招股书显示,公司目前拥有17个自有IP,远少于43个授权IP及600多个外采IP。2025年上半年,自有IP收入仅610万元,授权IP则贡献6.15亿元,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IP集市”模式虽能借助迪士尼、三丽鸥等经典IP吸引消费者,节省营销费用,但也暴露出两大隐患:一是缺乏爆款原创IP导致在Z世代群体中竞争力不足;二是过度依赖外部IP面临授权成本上升、合约到期等风险。行业分析指出,潮玩溢价能力源于IP独特性与情绪价值,而授权IP的同质化问题削弱了产品稀缺性,叠加频繁促销策略,进一步拉低了毛利率。
为破解困境,TOP TOY正加速自有IP布局。2025年上半年,公司斥资510万元收购潮玩公司HiTOY海创文化51%股权,获得“糯米儿Nommi”等三大IP,并在交表前追加收购多个IP。叶国富在近期公开场合强调,名创优品将向文化创意公司转型,大力发展自有IP。这一战略调整或为TOP TOY估值提升打开想象空间,但市场普遍认为,其需先证明自有IP具备独立变现能力。
渠道独立性是另一关键挑战。当前TOP TOY渠道结构中,经销商占比超50%,其中母公司名创优品为最大客户。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通过名创优品实现的营收分别占总收入48.3%和45.5%。这种依赖虽能快速铺货,但不利于品牌形象塑造——专卖店营造的沉浸式体验对建立品牌认知至关重要,而“杂货店”模式则难以形成消费心智。
管理层计划通过渠道改革破解难题,提出未来五年在海外开设1000家门店,覆盖100个国家,同时加速国内门店扩张至380-400家。行业专家指出,过度依赖母公司渠道可能制约长期增长,TOP TOY需向市场证明其具备独立运营能力,否则港股估值或受影响。这场“单飞”试验能否成功,将取决于自有IP培育与渠道结构优化的双重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