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引力波捕捉黑洞“对撞钟声”:GW250114信号验证霍金黑洞面积定理

   时间:2025-11-10 21:14:19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宇宙深处,一场跨越13亿光年的“碰撞”被人类精准捕捉。2025年1月14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探测器记录到一次剧烈的时空波动,信号代号GW250114。科学家确认,这是两个质量约为太阳30至40倍的黑洞在宇宙深处合并时释放的引力波,其信噪比高达80,是2015年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事件(GW150914)的数倍。

这场“宇宙级碰撞”的细节被LIGO团队完整解析。两个黑洞在合并前以接近光速一半的速度相互绕转,轨道逐渐收缩直至瞬间融合。合并过程中,相当于数个太阳质量的能量以引力波形式释放,新形成的黑洞质量约为63倍太阳质量,损失的质量完全转化为时空涟漪。科学家通过分析引力波衰减阶段的“振铃效应”——类似被敲击的钟体产生的持续振动——精确测定了黑洞的参数,包括主频率约250赫兹的振动模式及其毫秒级的衰减过程。

此次探测的突破性在于技术升级带来的数据质量飞跃。LIGO位于华盛顿州汉福德和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顿的两个观测站,每条臂长4公里的激光干涉系统能够捕捉到质子宽度万分之一的时空变形。2024年引入的量子挤压光技术将光子噪声降低一半,使灵敏度提升至早期阶段的数倍。意大利的Virgo探测器和日本的KAGRA探测器(尽管当时灵敏度有限)也参与了信号确认,多站点联合观测将事件定位精度提高了30%。

“这相当于听到了黑洞合并后的‘余音’。”项目科学家解释,融合后的黑洞并非立即稳定,而是以特定频率振动并持续释放引力波。LIGO团队通过傅里叶变换分离出主模式和次模式振动,结合广义相对论的数值模拟,验证了霍金1971年提出的黑洞面积定理——黑洞的表面积在任何物理过程中都不会减小。计算显示,合并后黑洞的表面积确实大于两个原始黑洞表面积之和,直接证实了这一理论预言。

自2015年首次探测引力波以来,LIGO的观测网络已从双站点扩展至全球协作体系。2017年,LIGO与Virgo合作探测到中子星合并事件GW170817,并联动光学望远镜实现“多信使”观测,揭示了重元素的产生机制。截至2025年,引力波事件目录已超过300例,涵盖黑洞-黑洞、中子星-中子星以及混合双星合并等多种类型。探测频率从最初的每月一例提升至每三天一例,技术迭代使O4观测阶段的灵敏度较初期翻了两番。

这场科学突破的背后是跨国界的协同努力。LIGO团队由全球上千名科研人员组成,实行24小时轮班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负责Virgo探测器的运行,日本团队持续优化KAGRA的低温冷却系统;超级计算机模拟了数万种黑洞合并场景,通过比对实测波形锁定事件参数。从2025年2月发布初步警报到9月正式论文发表,研究团队经历了数据验证、相对论一致性检验、面积定理计算等八轮严格审查。

引力波天文学的崛起正在重塑人类对宇宙的认知。黑洞合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数亿颗恒星同时爆发,但引力波作为时空本身的扰动,能够穿透宇宙中的尘埃与气体,传递最原始的信息。LIGO创始人回忆早期研究时提到,项目曾面临资金短缺和技术瓶颈,“但每一次探测都让我们更接近宇宙的真相”。如今,随着欧洲爱因斯坦望远镜(臂长10公里)、美国宇宙探索者(臂长40公里)以及太空引力波探测器LISA的规划,人类将能够探测到更大质量黑洞的合并,甚至捕捉到宇宙大爆炸初期的引力波信号。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