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固态电池量产在即:新能源格局生变,现存车型或迎大挑战

   时间:2025-11-11 05:26:0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固态电池技术领域捷报频传,成为科技界与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央视新闻对这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进行了集中报道,中国科研团队在固态电池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攻克了固固界面这一核心难题,还实现了100公斤电池续航超1000公里的壮举,并公布了2027年量产装车的明确规划。

在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中,多个科研团队展现了卓越的创新能力。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的科研人员独辟蹊径,采用聚合材料为电解质构建了“柔性骨架”。这一设计不仅使电池具备了出色的抗拉耐拽性能,弯折次数高达2万次,极大提升了安全性,还通过添加特殊“化学零件”优化了锂离子的传输效率,使电池储电能力提升了86%,为固态电池的实用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共同研发出一种名为“碘离子”的“特殊胶水”。在电池工作过程中,碘离子能够主动吸引锂离子,形成高效的离子传输通道,从而显著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这一创新解决了全固态电池实用化的最大障碍,为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清华大学科研团队则从材料角度入手,利用含氟聚醚材料对电解质进行改造。氟元素具有极强的耐高压特性,能够在电极表面形成一层“氟化物保护壳”,有效防止高电压对电解质的破坏。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固态电池的安全性,还有望实现电池0自燃的目标,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使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成熟,固态电池的量产进程正在加快。行业专家普遍预测,固态电池有望在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并在2030年左右广泛应用于市售车型。这一趋势将对新能源汽车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对现有液态锂离子电池车型的保值率构成挑战。

固态电池在理论上的优势具有颠覆性。其采用固态电解质,能量密度远超当前主流液态锂电池,可使车辆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有效缓解了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同时,固态电池彻底消除了传统液态电解质易燃易爆的风险,从根本上避免了电池热失控、起火爆炸等严重事故,安全性实现了质的飞跃。

然而,固态电池的普及并非一蹴而就。尽管其前景广阔,但目前仍面临成本较高的问题。预计固态电池在初期上市时价格将较为昂贵,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规模化生产,成本有望逐渐降低。因此,对于计划在近期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来说,选择液态锂离子电池车型仍需谨慎考虑,以免在未来面临技术迭代带来的贬值风险。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