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太空计算成新蓝海:全球竞逐下中国布局领先,未来前景可期

   时间:2025-11-11 18:24:05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人工智能模型参数规模持续攀升,地面数据中心正面临能耗激增、带宽受限与延迟瓶颈的三重压力。在此背景下,将算力延伸至太空轨道成为全球科技界的新共识,一场围绕“天基算力”的产业竞赛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美国初创企业StarCloud于11月初发射的试验卫星引发行业震动。该卫星搭载英伟达H100芯片与谷歌Gemini大模型,计划构建吉瓦级分布式太空数据中心。欧盟“地平线”战略下的“太空数据中心计划”已完成可行性论证,拟打造低碳算力集群。中东企业Madari Space则宣布2026年前部署首个轨道数据中心,2028年将形成8000节点算力网络。科技巨头方面,SpaceX拟在Starlink V3卫星增设数据处理模块,谷歌“太阳捕手计划”计划2027年发射TPU芯片卫星,贝佐斯更提出吉瓦级太空云计算中心构想。

支撑这场“太空算力革命”的核心逻辑在于技术突破与需求升级。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指出,高空环境具备低温、无尘、持续太阳能供给等天然优势,为构建零碳计算平台提供可能。星地一体网络更可为低空经济、无人系统等领域带来毫秒级响应能力。据测算,单颗遥感卫星日均产生500GB数据,但受带宽限制仅5%能有效下传,在轨AI预处理技术可压缩90%无效数据。

中国企业在太空计算领域已实现领跑。国星宇航2024年启动的“星算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其2025年5月发射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在轨算力达5POPS,支撑AI推理、遥感计算等多场景应用。该公司自研的2800颗卫星组网“零碳太空计算中心”,首期星座已实现5POPS算力与100Gbps星间激光通信,02组星座计划2026年上半年发射,届时将形成覆盖全球的太空计算网络。

商业化路径正逐步清晰。国星宇航执行副总裁赵宏杰透露,其太空计算服务已形成多元化客户结构:为垂直AI企业提供全球低延迟推理环境,为科研机构搭建算法验证平台,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提供三维数字孪生支撑。今年9月,该公司与佳都科技合作将交通模型算法上星运行,验证了商业价值。目前,该中心已为之江实验室、中科院空天院等机构提供在轨计算服务。

产业链投资逻辑呈现明显分层。云岫资本合伙人宋旭文分析指出,当前商业航天卡点仍在运力成本与卫星制造效率。可回收火箭、工业级器件、集成化设计等创新正在降低门槛。对于太空计算而言,下一步需突破特殊环境下的平台可靠性验证,解决多节点协同的通信协议统一问题。从投资周期看,制造端将率先受益,算力服务爆发需待基础设施成熟。

技术挑战依然严峻。王建宇强调,首批算力星座卫星单星算力达744T,二期计划提升至10P,但卫星能源供应与散热条件极为有限。新卫星不得不通过增大体积来平衡算力与散热需求。从产业链看,星载智能计算机、激光通信机、分布式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仍需突破,而可重复使用火箭商业化、在轨协同能力、产业链协同壁垒等问题亟待解决。

行业结构性矛盾同样突出。数据显示,我国公布的卫星星座计划超100个,规划总量逾6万颗,但实际发射比例仅1.19%。王建宇指出,发射能力、制造产能与轨道资源管理的协调成为核心制约因素。民营航天企业面临审批周期长、资源分配非市场化等困境,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进一步凸显。

尽管挑战重重,产业界保持积极预期。赵宏杰认为,随着航天工业化水平提升,太空计算成本拐点有望在“十五五”期间到来。目前,国星宇航正牵头建设“02组太空计算星座”,联合星遥光宇等企业推进12颗卫星研制,计划2026年上半年发射。这场算力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将卫星从数据采集器升级为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终端,重新定义人类与太空的资源交互方式。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