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界近日迎来重大发现:一个跨度达14亿光年的巨型宇宙结构被确认存在,其规模刷新了人类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认知。该结构包含近70个超星系团,总质量达到银河系等普通星系的数十万倍,成为目前已知宇宙中最大的单一结构。
这一发现由德国慕尼黑马普物理研究所团队主导完成。研究负责人汉斯·博林格在介绍命名由来时透露,团队从印加帝国的传统计数工具"奇普"中获得灵感——这种用绳结记录信息的装置,其主干与分支的形态与新发现的结构惊人相似。目前该成果已通过同行评审,相关论文发表于权威天文学期刊。
追溯宇宙结构演化史,星系通过引力作用先形成星系团,进而组合成超星系团。此前观测到的"史隆长城"和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曾保持最大结构纪录,其中"史隆长城"延伸达13.7亿光年。新发现的"奇普"结构在端到端长度上实现了微弱超越,其特殊之处在于同时具备弧形与网状特征,内部包含多个超星系团复合体。
研究团队采用多阶段验证方法确认发现。他们首先调取德国伦琴X射线卫星的观测数据,筛选出距地球数亿光年的星系团样本。通过开发专门算法计算星系团间的引力关联阈值,最终识别出这个由数十个超星系团组成的庞大系统。"在三维宇宙分布图中,这个结构的轮廓清晰可辨,就像夜空中的巨大星座。"博林格形容道。
这项发现重新点燃了关于宇宙论原则的学术争论。该原则假设宇宙在大尺度上应呈现各向同性的均匀分布,但巨型结构的存在似乎与此矛盾。对此博林格提出新视角:当观测尺度扩展至整个可观测宇宙时,现有最精确的宇宙模拟同样显示类似结构分布。他指出过去研究受限于观测范围,"就像通过钥匙孔观察房间,容易得出片面结论"。
学术界对此存在不同解读。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专家亚历克西娅·洛佩兹认为争议源于概念界定模糊,"宇宙论原则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学者对'大尺度'的定义存在数量级差异"。朴茨茅斯大学塞沙德里·纳达图尔则从动力学角度提出质疑:该结构内部星系团是否真正受引力束缚尚不明确,在宇宙加速膨胀背景下,部分成员可能正在分离而非聚集。
目前研究团队正计划开展后续观测,通过测量星系团的红移分布和内部运动速度,验证这个巨型结构是否为稳定系统。这项发现不仅改写了宇宙结构尺度纪录,更为检验现有宇宙学模型提供了关键观测证据,相关争议预计将持续推动天文学前沿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