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的鄂尔多斯中北部,全球首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正以创新技术重塑运维模式。百万块湛蓝光伏板在金色沙丘间铺展成壮观的“蓝色海洋”,而支撑这片能源绿洲高效运转的,是一套由无人机与智能机场构成的智慧巡检体系。值班人员轻点鼠标,无人机便从大疆机场腾空而起,仅用40分钟即可完成巡检、故障识别与报告生成的全流程作业。
这片占地3.2万亩的光伏治沙电站,曾因运维难题陷入困境。为兼顾生态修复与发电效率,光伏板离地高度提升至1.5米以上,导致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下——200余万关键设备需180天才能完成全面检查,且仅能通过目视判断表面问题,难以检测热斑、二极管故障等潜在隐患。大疆行业应用能源业务代表于洋洋指出,无人机搭载的高清可见光与红外热成像双模式,可精准捕捉组件温度异常,突破地形限制实现全方位检测,故障识别准确率已突破95%。
三峡蒙能公司的实践印证了技术变革的力量。其生产技术部高级主管刘畅透露,传统人工巡检需4人手持红外设备,每日仅能覆盖1000块组件;而无人机自主巡检后,先导光储电站日均检测量达3万块,整站巡检周期缩短至36天,效率提升26倍。这种飞跃源于无人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在暴雪、沙尘等极端天气下,智能机场仍能保障设备稳定运行,为“光伏+治沙”模式提供技术护城河。
技术革新正推动新能源项目全周期智能化升级。内蒙古华能库布齐能源有限公司在200万千瓦光伏先导工程中,将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于规划阶段,仅用两周即完成6万多亩场址地形测绘,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近9倍。项目投运后,全自动化巡检方案覆盖62万根管桩与近400万块光伏板,为后续数智化建设积累经验。中广核湖北公司的实践同样具有标杆意义:其检修中心主任董超介绍,2022年以来无人机巡检已覆盖湖北区域31座场站,对1.039GW光伏组件与523台风机叶片实现精细化运维,效率提升10至20倍。
目前,大疆机场已部署于全国1000余座新能源电站,无人机巡检方案在国内场站覆盖率达50%。从高原盆地到沙暴频发区,这套系统正以“安全、智能、可靠”的核心优势,支撑起长达400公里的“光伏长城”运维屏障,让绿色能源在沙漠腹地稳健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