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浪潮中,汽车产业正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整车制造到零部件配套,三地通过打破行政壁垒、深化产业协作,构建起跨区域、无边界的产业链生态,推动区域汽车产业产值突破8400亿元。

小米汽车总装车间内,每76秒就有一辆SU7下线。支撑这一高效生产的,是覆盖京津冀的供应链网络——约22%的零部件来自区域内的50余家合作企业。供应链部采购总监徐忻透露,企业正加大对优质供应商的技术培育力度,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区域协作。长城汽车天津生产基地同样受益于这种协同模式,其新产线投产后将带动近百家本地零部件企业升级,目前该基地30%的一级供应商位于京津冀地区,天津本地采购额占比近三成。
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则展现了更精细的分工协作。在55秒的单车生产节拍下,变速箱来自天津,蓄电池产自河北,玻璃升降器则由北京供应。该公司317家一级配套商中,近20%集中在京津冀,其中天津供应商达54家。这种布局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让企业今年前8个月以97.6万辆的终端销量领跑合资车企。
区域协同的深化催生了“1小时零部件配套圈”的成熟。天津泓德汽车玻璃作为福耀集团全资子公司,设计产能达450万套,与长城、北汽、理想等车企保持合作。市场部经理张辉介绍,企业近半原材料实现京津冀区域内采购,运输成本显著降低。在河北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刘炎捷每天往返京津,他所在的团队为北京奔驰新能源汽车生产“神经网络”——每4秒下线一根线束,31条产线年产能达72万台套。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超半数供应商来自京津冀,原材料两小时内即可送达。
这种产业联动效应正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滨海新区作为天津汽车产业核心区,集聚了一汽丰田、长城汽车等整车企业,带动121家规上工业企业形成完整配套体系。今年1至9月,该区域汽车产业产值达1305亿元,同比增长6.1%。总投资11.53亿元的长城曼德零部件项目、中汽新能动力储能电池项目等相继落地,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链韧性。

武清区的京清汽车产业园则展现出更开放的协作姿态。这里100公里半径内聚集了18家整车企业,傲锐汽车部件公司每60秒生产一个隔音包,产品检测合格后1小时即可送达北京奔驰。运营经理于四垒表示,公司新生产线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员工中超半数来自京冀两地。目前,园区已引进113个项目,其中19个为汽车相关,到2027年汽车产业产值预计突破350亿元。
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京津冀汽车产业正通过研发平台共建、检测资源共享、市场应用共拓,形成覆盖设计、制造、认证的全产业链生态。随着三地协作持续深化,一个世界级汽车产业创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在天津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公司,总经理邓涛透露,企业新业务采购将优先选择京津冀供应商,预计未来2至3年带来近10亿元采购需求。这种“就近原则”的采购策略,正成为区域产业协同的新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