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首次捕捉!系外恒星释放日冕物质抛射,或影响行星宜居性研究

   时间:2025-11-13 17:34:17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天文学领域迎来一项突破性发现——科学家首次直接观测到其他恒星释放的日冕物质抛射(CME)。这一成果不仅刷新了人类对恒星活动的认知,更为寻找银河系宜居行星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

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表面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云,当这些粒子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时,会在极地地区激发出绚丽的极光现象。历史上最著名的CME事件是1859年的"卡林顿事件",当时全球多地电网遭受严重破坏。尽管此后科学家在太阳上持续观测到CME现象,但其他恒星是否会产生类似活动始终未获证实。

此次突破由欧洲空间局研究团队完成。他们通过低频阵列(LOFAR)射电望远镜网络,捕捉到来自深空的强烈短波射频信号。经过进一步追踪,研究团队确认信号源是距离地球130光年外的红矮星StKM 1-1262。该恒星质量仅为太阳的一半,但磁场强度却是太阳的300倍。

"这类射频信号的产生需要物质完全脱离恒星磁场的束缚。"论文合著者乔·卡林厄姆解释,"这为我们提供了直接证据,证明观测到的现象确实是由CME引发的。"数据显示,这次系外CME的喷射速度高达每秒2400公里,远超太阳CME的平均水平,仅有极少数太阳CME能达到类似量级。

红矮星作为银河系中最常见的恒星类型,其特性与太阳存在显著差异。这类恒星温度较低、体积较小,但磁场活动更为剧烈。研究团队特别指出,如此高能的CME爆发可能对邻近行星造成毁灭性影响,包括剥离行星大气层和破坏液态水存在的条件。

这项发现对宜居行星研究具有重要启示。目前银河系内多数行星都围绕红矮星运行,而传统宜居带理论主要基于恒星辐射强度。新发现表明,在评估行星宜居性时,必须将恒星耀斑和CME的频率与强度纳入考量范围。

"围绕红矮星的空间天气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极端。"论文另一位合著者亨里克·埃克隆强调,"这对行星如何保持大气层和长期宜居性提出了全新问题。"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观测更多红矮星,以建立恒星活动与行星宜居性的量化模型。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