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库生态保护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某水库增殖放流站近日完成智慧化升级改造,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养殖管理的数字化转型。该站作为区域水生生物资源修复的核心设施,承担着苗种培育、增殖放流及生态评估等重要任务,但传统人工巡检模式存在效率低、数据滞后等问题。此次改造通过部署智能监测系统,构建起覆盖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网络。
改造方案由物通博联(WideIoT)提供技术支持,在原有12个室内培育池基础上,新增部署溶解氧传感器、水温监测仪、水质分析仪等32套智能终端设备,同步接入自动投料机、增氧设备及循环水系统PLC控制器。通过智能数采网关实现多协议数据融合,将溶解氧浓度、水温、pH值等16项关键指标,以及设备运行状态、能耗数据等实时采集上传。系统支持5G/4G双链路备份传输,确保数据传输稳定性达99.97%。
智慧渔业云平台构建起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可通过大屏实时查看各鱼池环境参数曲线变化,系统自动生成设备运行热力图。移动端应用支持远程调取历史数据,并可对增氧机、投料机等设备进行远程启停控制。在异常处置方面,系统设置三级预警机制,当溶解氧低于3mg/L或氨氮超标时,自动触发微信、短信、邮件多通道告警,同步推送设备故障诊断建议。
视频监控系统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8台高清摄像头支持AI行为识别,可自动捕捉鱼群异常游动、设备异常停机等场景。巡检模块内置标准化作业流程,管理人员通过移动终端接收电子工单,现场扫码确认巡检点位,系统自动记录操作轨迹与数据变更。数据分析模块可生成日/周/月养殖报告,通过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最佳投喂量,较传统模式降低饲料浪费率23%。
该系统上线三个月来,实现人工巡检频次下降65%,设备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8分钟内。水质异常发现率提升至100%,苗种成活率较改造前提高18个百分点。管理人员通过数据看板可同时监控3个泵房、2个配电间的运行状态,实现跨区域协同管理。此次改造为水库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相关技术标准已纳入省级水产养殖数字化建设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