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激烈变革的浪潮中,吉利汽车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其在国内汽车市场的表现尤为亮眼,根据乘联分会发布的数据,前10个月吉利汽车国内总销量突破214万辆,以56.2%的增速在TOP10车企中一骑绝尘,不仅领先同行40 - 60个百分点,还高出大盘48个百分点,成为同期国内销量增速最快的车企。
新能源领域更是吉利汽车的一大亮点。前10个月,其国内新能源销量超过125万辆,98.4%的同比增速远超同期市场平均21.9%的增长水平,将特斯拉等众多友商远远甩在身后。在销量排名中,吉利汽车位居中国第二,在如此庞大的基数下仍能保持强劲增长,实力不容小觑。
吉利汽车的爆发式增长,主要得益于改革红利和技术创新。作为中国老牌车企,吉利在资金实力、技术发展、供应链管理、大规模制造经验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积累了深厚底蕴。而《台州宣言》的发布成为吉利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此后吉利重新梳理品牌定位,各品牌分工明确又协同作战。吉利中国星系列坚守燃油车市场;银河定位“主流新能源品牌”;领克瞄准“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极氪抢占“豪华科技品牌”高地。这种内部资源的高效整合,充分释放了吉利的活力与战斗力。
在品牌高端化方面,吉利汽车也迈出了坚实步伐。当其他车企还在陷入价格内卷时,吉利已开始提升品牌势能。以极氪为例,今年9月上市的超豪华SUV新旗舰极氪9X定价46万 - 60万元起,这一价格在极氪车型中处于较高水平。银河M9限时17万元起,价格仅次于后来并入的翼真,抬升了整个银河品牌的价格带。而且,吉利的高端化并非一厢情愿,市场已给出积极反馈。极氪9X仅13分钟大定订单就突破1万辆,预售用户中80%来自高端品牌增换购,其中70%拥有50万以上车型。银河M9上市仅一个月,交付总量便突破10000辆,在20万级以上中高级SUV市场站稳脚跟,位居该细分市场第二。
在智能化领域,吉利汽车同样表现出色。很多人认为新势力车企智能化最先进,但吉利这种成熟车企在智能化方面毫不逊色,甚至在很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汽车行业首个“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就出自吉利,其手车互联功能与华为、小米相当,“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能满足全价格带产品的辅助驾驶需求。吉利星睿智算中心2.0的综合算力高达23.5E FLOPS,算力储备在中国车企中排名第一。在最新发布的《2026年度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中,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端到端AI Agent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吉利最新车型几乎都有配置。极氪9X基于全球首个豪华电混专属架构浩瀚 - S打造,首发搭载四大核心科技;银河M9上车AI智能座舱、AI数字底盘等最新AI技术成果,千里浩瀚H5已实现车位到车位的城市无图NOA和全场景泊车。智能化水平的提升,直接拉高了吉利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与吉利汽车出色的市场表现和强大的技术实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却相对较低。将吉利汽车与比亚迪、长城汽车、长安汽车、上汽集团等国内车企对比,吉利汽车拥有业内几乎最高的成长性,仅上半年净利润就高达93亿,但市值却不到1800亿港元,10倍左右的市盈率(TTM)远低于一众成熟车企,与新势力车企更是差距巨大。这种估值水平低于大多同行且销量位居行业第二的情况,表明吉利汽车被严重低估。
吉利汽车被低估,是历史遗留问题。全球汽车产业存在两套定价体系,一是以丰田为代表的传统车企阵营,市盈率长期在10倍以下;二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智能电动阵营,市盈率从几十倍到上百倍不等。国内很多传统车企前几年借助新能源转型完成了估值切换,而吉利之前新能源转型不够快速,一直被按照传统车企属性定价。但如今,吉利的新能源进程已明显加速。从外部看,其在国内新能源销量已冲到第二,且与第一名的差距不断缩小;从内部看,新能源渗透率从2021年的6.2%提升到现在的60%左右,四年跃迁10倍,成为全球新能源销量增长最快的车企。可以说,吉利现在已完全是一家智能电动化车企,需要补上估值革命这一课。
从基本面来看,吉利汽车十分硬朗。前十个月的市场销量数据即将在三季报中兑现,在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如此高成长性的企业实属难得。而且吉利的利润弹性有望延续,一方面,《台州宣言》后集团资源整合,共线生产和集中采购将降本增效,终端起量带来的规模效应也会进一步摊薄成本;另一方面,高端化趋势开启,单车附加值提升。机构对吉利汽车的盈利前瞻也较为乐观,基本一致预期未来两年吉利汽车净利润会有50%以上的增长空间。
从想象力层面看,吉利远不止是一家车企,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科技出行服务公司。在硬件层面,吉利地上有车,低空有eVTOL,太空有卫星,完成对物理空间的全覆盖,布局广度在业内领先;软件层面,吉利是全球唯二、中国唯一做卫星的车企,未来不仅能提升自家产品核心竞争力,还有望服务全球汽车。一个“天地空一体化”的出行平台已初现雏形,其潜在发展空间远超单纯卖车的汽车公司。综合各方面因素,资本市场需要重新审视吉利汽车,短期估值应回归新能源阵营,长期则需以综合性科技出行公司来定价,不到2000亿的市值显然无法承载其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