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拓竹科技创始人陶冶在社交平台发布长文,就大疆投资某3D打印企业一事表达看法。他透露,协议中包含针对拓竹的特殊条款,引发业内广泛关注。多位前同事向他询问是否面临竞争压力,陶冶以详细分析回应外界猜测。
陶冶认为,大疆此举与人才流失密切相关。他指出,科技行业的核心竞争在于人才争夺,而大疆创始人曾明确表示“不能让竞争对手通过盈利争夺人才”。尽管这一担忧未成现实,但大疆员工转向其他领域发展的现象日益显著。早期大疆对拓竹持宽容态度,部分原因是员工选择拓竹而非影石等企业,减少了对原公司的直接竞争压力。如今态度转变,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3D打印领域出现人才在大疆与拓竹间二选一的情况,部分候选人甚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拓竹;二是资本市场对“大疆系”创业项目给予高溢价,促使更多大疆员工离职创业,并带走核心团队。
针对大疆的投资动机,陶冶提出两种可能:若为价值投资,应选择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若为竞争打压,则可能针对行业卷度最高的公司。他引用大疆早期战略逻辑——限制竞争对手盈利以阻断人才争夺,认为当前投资行为符合这一延伸策略。他同时坦言,自己在大疆工作期间常因直言得罪人,此次发言算是“旧病复发”。
陶冶直言,大疆作为行业龙头,拥有高待遇、高增长和丰富机会,本应成为人才聚集地。若人才持续流失,将原因归结于外部企业环境优越,可能是逃避问题或自我麻痹的表现。他以自身经历为例:2017年前,公司待遇和增速不及现在,但员工忠诚度极高,他本人甚至规划在此退休。他建议前雇主区分“忠诚”与“服从”的概念,明确培养重点,以减少人才流失。
谈及拓竹的应对策略,陶冶透露公司已为行业竞争准备五年。他表示,3D打印领域前景明确,竞争不可避免,因此创业初期便着手布局。2022年底的融资虽非资金需求驱动,而是为应对预判中的2023年底行业内卷。他承认,竞争对手以拓竹产品为参考设计的时间比预期更长,使公司获得额外两年准备期。他强调,3D打印行业最终依赖产品实力,拓竹对此充满信心,若被市场淘汰,责任在于自身而非竞争对手。
截至目前,拓竹科技与大疆官方均未对此事作出公开回应。业内人士认为,这场争议折射出科技巨头与新兴企业在人才、市场和战略层面的复杂博弈,后续发展值得持续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