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钍基熔盐堆:从稀土废料中挖掘能源宝藏,中国核能自主化迈出关键一步

   时间:2025-11-17 15:54:06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钍,这种化学符号为Th的放射性元素,虽与稀土金属常伴生于矿脉中,却并非稀土家族成员。作为锕系金属,其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与稀土差异显著。在稀土开采过程中,钍常作为“副产品”被分离出来。随着稀土提炼技术的进步,钍的产量逐渐提升,但其价值长期被低估——直到人们发现它可通过核反应转化为铀-233,成为核能的“潜力股”。

钍基熔盐堆的核心原理,是通过钍-232吸收中子逐步转化为铀-233,再利用铀-233的裂变释放热能。这一过程将液态氟化盐加热至高温熔盐状态,通过换热器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尽管能量转化本质仍是“烧开水”,但其能量密度远超传统核能:1吨铀钍混合燃料的能量,相当于200吨铀或350万吨煤,发电成本可低至每度0.1元,规模化后甚至有望降至5分钱。

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始于甘肃武威。2021年,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主体工程完工;2023年实现首次临界反应;2024年满功率运行;2025年11月,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转换,标志着项目全面成功。这一成果背后,是超过90%的国产化率,以及核心设备100%自主化的技术实力。例如,上海电气与东方电气联合研发的反应堆压力容器,浙富控股提供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安全性能是钍基熔盐堆的另一大优势。其底部设计的冷冻塞安全阀,可在系统过热或停电时自动熔化,使液态核燃料通过重力流入地下应急罐,无需人工干预即可终止反应。这一设计彻底杜绝了类似福岛核事故的风险。反应堆运行时可产生650-700℃高温余热,除发电外,还可用于制氢、化工生产高温工艺热及城市供暖,甚至与太阳能、风能形成互补系统,提升电网稳定性。

中国大力发展钍基熔盐堆的深层动机,源于对能源安全的战略考量。作为曾经的“贫铀国”,中国2009年探明铀储量仅17.4万吨,年产量不足1800吨,80%依赖进口。近年来,国际地缘冲突导致铀价波动,供应链风险加剧。尽管通过“国铀一号”项目及海外参股铀矿等措施缓解了部分压力,但钍资源的开发才是破解“铀焦虑”的关键。中国钍储量超100万吨,占全球70%,足以支撑千年能源需求。钍基熔盐堆的商业化,不仅将实现铀资源自主,更可能推动“钍能源共同体”的形成,引领第四代核电技术全球标准。

据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钍基熔盐堆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中国凭借技术优势有望占据60%以上份额。从甘肃武威的实验堆到国家能源局计划的商业堆建设,中国正以“技术集群”模式加速推进这一领域。上大股份的耐高温镍基合金、华菱钢铁的核电钢、久立特材的高温合金无缝管……上百家企业的技术结晶,共同铸就了这套“钍基万龙甲”。当钍能时代开启,中国不仅将摆脱能源掣肘,更将在全球能源版图中占据核心位置。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