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杭州六小龙资本捷报频传:云深处领衔,多家企业IPO进程加速推进

   时间:2025-11-17 20:20:25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资本市场迎来一波科技企业上市热潮,杭州多家科技创新企业成为焦点,其中云深处科技的IPO动向尤为引人关注。11月初,这家专注于机器人领域的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公司名称由“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杭州云深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变动被视为其迈向资本市场的重要信号。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此次改制主要是基于发展需求,同时完成了上市前期准备工作。

云深处科技成立于2017年,由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朱秋国与实验室同事李超联合创立。作为典型的科学家创业案例,朱秋国长期从事足式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师从褚健教授和熊蓉教授。公司成立后迅速推出首款自研四足机器人“绝影”,并在次年实现技术突破,推出具备上下楼梯、自主导航和智能交互能力的升级版产品。目前,其产品线已覆盖四足、轮足和人形三大领域,包括面向工业场景的“绝影X30”、教育科研领域的“绝影Lite3”以及融合轮式与足式设计的“山猫M20”等创新产品。

在商业化应用方面,云深处科技已取得显著进展。其机器人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能源、应急消防、安防巡逻等行业,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2024年,新加坡能源集团在全球招标电力巡检机器人时,云深处的“绝影X30”击败波士顿动力等国际巨头中标。据创始人朱秋国透露,公司2024年营收较上年增长超一倍,2025年机器人出货量预计达1万台,业务已拓展至亚太、中东和欧美地区。

资本市场上,云深处科技同样表现活跃。公司已完成7轮融资,最近一次在2024年7月完成近5亿元融资,由达晨财智、国新基金领投,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前海母基金等机构跟投。行业消息称,其最新一轮融资的TS(投资意向书)远超预期,投资人看好其在机器狗赛道的领先地位——云深处营收规模仅次于宇树科技,年收入达数亿元级别。

与云深处科技同属“杭州六小龙”的宇树科技也在加速上市进程。这家以人形和四足机器人闻名的企业,在2025年春晚亮相后迅速成为科技界标杆。公司创始人王兴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2024年营收已超10亿元,预计于2025年10月至12月提交上市申请。目前,宇树科技估值据称已达千亿元,投资者阵容包括顺为资本、红杉中国等知名机构。

脑机接口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强脑科技同样传出IPO消息。成立于2015年的强脑科技是国内首个该领域独角兽,也是首家入选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的中国团队。公司今年8月获得道氏技术2.13亿元投资,11月再获三七互娱2000万美元注资,估值超13亿美元,计划在中国香港或内地启动上市。

在空间智能赛道,群核科技已率先冲刺资本市场。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企业,今年2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成为“六小龙”中首家启动上市的公司。其背后聚集了IDG资本、纪源资本等知名机构,8月更新的招股书显示,公司上半年已实现扭亏为盈,经调整净利润达1783万元。

这些企业的崛起背后,国资与险资发挥了关键作用。以杭州资本为例,其运营的两大千亿级母基金——杭州科创基金和杭州创新基金,通过子基金对云深处、宇树科技、强脑科技等企业进行了多轮接力式投资。例如,科创基金子基金早在2018年就参与云深处天使轮融资,并在后续两年持续加注;宇树科技自2022年以来获得四轮国资投资;强脑科技从美国波士顿实验室落地杭州,也始于杭州资本的主动对接。

险资机构的参与同样引人注目。数据显示,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背后至少出现38家险资机构身影,其中27家间接投资宇树科技,25家投资云深处科技,14家同时出现在两家公司股东序列中,包括人保寿险、泰康人寿等头部机构。国寿健投更披露,其大健康系列基金已参与强脑科技B轮融资。险资向来偏好成熟项目,此次大规模布局早期科技企业,反映出其对硬科技领域认知与投资周期的调整。

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长期深耕技术赛道。以机器人行业为例,2019年国内民用机器狗销量不足0.2万台,2023年已飙升至1.8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94.4%;市场规模从不足亿元扩张至2024年的7.55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50亿元。宇树科技和云深处科技等企业的引领,推动了中国机器狗行业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

创投圈流传的一则故事印证了这种技术突破的艰难:2019年,有投资人收到宇树科技的商业计划书后回复“这个对我们有点太早期了”,而如今宇树科技已成为估值千亿元的明星企业。这种对比折射出前沿技术赛道从“太早、太难、不确定”到成为资本追逐热点的转变过程。随着国资与险资的深度参与,金融动能向科技势能的转化正在加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强大的资本支撑。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