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构建起涵盖关键零部件、整机制造到应用集成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以江苏苏州某企业为例,其谐波减速器年产量突破50万台,较“十四五”初期增长近一倍,这得益于企业在核心技术创新领域的持续突破。该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自主研发的精密加工工艺和材料配方,产品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业升级不仅体现在核心部件领域。安徽芜湖某工业机器人企业,在保持传统产品稳定增长的同时,高端协作机器人产量同比提升65%,其自主研发的视觉导航系统使设备定位精度达到0.02毫米。北京某标准化研究院作为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自2021年以来已发布131项国家标准,目前在研标准达40余项,覆盖安全规范、性能测试等关键领域。
面对行业蓬勃发展态势,多位专家呼吁警惕低价竞争风险。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秘书长宋晓刚指出,当前机器人企业在细分领域布局仍不均衡,以传统造纸行业为例,自主品牌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不足1%。他建议企业通过差异化竞争拓展应用场景,例如在医疗康复、智慧物流等新兴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透露,该中心正在构建全球最大的具身智能数据集,预计年底将突破2000万条,为"AI+机器人"融合提供基础支撑。
在国际市场拓展方面,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强劲增长势头。数据显示,行业出口额从2020年的3.9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11.5亿美元,今年前三季度已达12.4亿美元,同比增长56%。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提升竞争力,例如某企业收购德国视觉系统公司后,其3D相机产品精度提升30%。商务部今年已组织多场国际对接活动,6月的中日机器人合作论坛吸引200余家企业参与,11月即将在深圳举办的中欧产业对接会将进一步深化全球合作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