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一场由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变的变革正在海洋高端装备领域悄然兴起。中国科学院丁汉院士指出,仿生机器人领域正处于生物智能与人工系统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这一突破将重新定义人类探索自然的方式。其中,水下无人航行器(UUV)作为“深海物联网”的核心载体,凭借仿生波动推进技术突破了传统螺旋桨的物理限制,不仅在学术层面具有重要价值,更推动着长期驻留水下的智能装备网络成为现实。
海洋作为战略资源的重要聚集地,其开发深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UUV在海洋调查、勘探以及国防安全等多个领域应用广泛,但传统螺旋桨推进系统存在噪声大、隐蔽性差等固有缺陷。受尼罗河魔鬼鱼等高效游动生物的启发,仿生波动推进技术通过模拟生物鳍的行波传递机制,在推进效率、运动精准度和环境适应性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其柔性运动模式兼具低噪声和强隐蔽性,为新一代智能水下装备的研发提供了颠覆性的技术路径。
水下波动推进技术的科学基础源于海洋生物亿万年的自然进化。与传统的身体/尾鳍(BCF)推进模式相比,中间鳍/对鳍(MPF)推进模式通过调节行波频率、幅值等参数,实现多维运动控制。其特殊的涡旋演化机制使推进效率提升超过30%,在极地勘探、暗流监测等极端环境中更具技术优势。实验数据显示,基于该原理的机器人平台在低速抗扰动能力方面较传统系统提升了5.8倍,在军民融合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这一技术在工程转化过程中仍面临三大挑战:复杂流固耦合过程的理论建模精度有待提高;多模态控制与三维涡旋演化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海水面运动稳定性缺乏系统性理论框架。为突破这些瓶颈,西安交通大学的胡桥团队通过长期研究,构建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的完整研究体系,并著有《水下波动推进机器人动力学研究》一书。
该书由科学出版社于2025年8月出版,ISBN号为978-7-03-082596-4。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波动推进理论,包括第2章和第3章,基于冲量原理和二维线性化模型,量化分析了运动参数与推进效率的关系;第二部分为仿生波动推进水动力学,涵盖第4至6章,通过高精度数值方法解析了波动推进的涡旋演化耦合机制;第三部分为波动推进机器人性能,包括第7章和第8章,创新提出了机器人结构设计方案,并结合船舶稳性理论实现了抗风浪能力的突破。各章节贯穿“机理认知-模型构建-装备设计”的转化逻辑,为仿生机器人的工程化提供了创新方法。
该书聚焦水下波动推进机器人动力学研究的前沿技术,系统开展了基于冲量原理的波动推进动力学建模研究,分析了推力与流体冲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建立了水动力性能的理论模型与数值预报方法。通过二维和三维波动推进水动力性能预报与流场演化分析,优化了水下机器人的水动力性能。书中结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深入探讨了仿生波动推进的运动机制与性能优化方法,为高性能水下波动推进机器人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该书不仅适合高等院校机械工程、海洋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参考,也为水下波动推进机器人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重要的阅读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