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地球1300光年的绘架座方向,天文学界正因一项颠覆性发现陷入热烈讨论。一支国际研究团队通过精密观测,在双星系统中发现了一颗名为BEBOP-1c的气态巨行星,其存在直接挑战了人类对行星形成机制的既有认知。这颗“叛逆行星”不仅质量达到地球的65倍,更在质量总和不足太阳1.5倍的双星系统中诞生,彻底打破了“大恒星孕育大行星”的传统理论框架。
传统行星形成理论认为,恒星如同宇宙中的“厨师”,其质量决定了能烹饪出何种规模的行星。质量较小的恒星周围,通常只能形成岩质行星或小型气态行星;而气态巨行星的诞生,需要恒星周围拥有足够丰富的物质盘,这往往只有大质量恒星才能提供。然而BEBOP-1c的出现,让这一理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所在系统的主星质量仅比太阳略大,伴星质量甚至不足太阳的三分之一,两颗恒星的总质量远低于形成巨行星的预期阈值。
研究团队通过欧洲南方天文台的高精度光谱仪,对目标恒星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持续监测。他们发现,恒星光谱中周期性出现的微小偏移,暗示着某种巨大引力源的存在。经过排除恒星自身活动(如耀斑、黑子)的干扰后,研究人员确认这些信号来自一颗公转周期仅215天的气态巨行星。更令人惊讶的是,该系统中还存在另一颗质量较小的行星,其轨道比BEBOP-1c更靠近恒星,这种“大行星在外、小行星在内”的轨道配置,在已知行星系统中极为罕见。
“这就像在蚂蚁窝旁发现了一头大象。”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天文学家形象地比喻道。此前人类发现的类似“越级”行星,如2023年报道的LHS 3154b,虽然也围绕超冷矮星运行,但其质量仅为地球的13倍,远不及BEBOP-1c的规模。而此次发现的巨行星,不仅质量是前者的5倍,更在如此紧凑的双星系统中稳定存在,堪称行星形成领域的“极端案例”。
行星如何在这种极端环境中诞生?研究团队提出了两种可能解释:一是双星系统形成初期,物质盘并未均匀分布,局部区域物质高度聚集,为巨行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二是两颗恒星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物质转移,使得原本贫瘠的系统突然获得了足够构建巨行星的原料。不过,这些假设仍需更多观测数据支持——例如,下一代30米级地面望远镜建成后,或将通过分析行星大气成分,揭示其真正的形成机制。
这颗行星的发现过程充满挑战。由于双星系统的引力环境复杂,恒星表面的微小活动都会干扰行星信号的提取。研究团队不得不比对历史观测数据,并动用多台望远镜进行独立验证,最终才确认BEBOP-1c的存在。论文合著者透露,他们在分析数据时曾多次怀疑结论的正确性:“就像在噪音中寻找微弱的旋律,每一步都可能走错方向。”
天文学界对此反应热烈。有专家指出,BEBOP-1c的发现意味着行星形成理论需要彻底修订,甚至可能催生全新的模型。更有趣的是,这一发现让人联想到太阳系的早期历史——46亿年前,木星是否也曾以类似的方式,在太阳系边缘的“错误位置”诞生,随后通过轨道迁移到达现址?如果这种猜想成立,那么宇宙中可能存在更多“叛逆行星”,它们以独特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演化故事。
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正在不断被刷新。从流浪行星到“越级”巨行星,这些突破传统框架的天体,仿佛在向人类宣告:宇宙的规则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言:“我们刚刚翻开了行星形成领域的新篇章,而BEBOP-1c,或许只是这个新世界的第一行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