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十年磨一剑!浙江大学“悟空”类脑计算机如何点亮智能新未来?

   时间:2025-11-18 05:18:48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场关于智能本质的探索正在改变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由潘纲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历经十年攻关,成功研制出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悟空”,为破解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瓶颈提供了全新路径。

这台由15台刀片式服务器组成的类脑计算机,内部集成了960颗自主研发的达尔文3代芯片,总计模拟22亿个脉冲神经元和千亿级突触连接。其核心突破在于模仿大脑神经元间的连接拓扑结构,将传统数值计算转化为脉冲信号处理,在图像识别、语音处理等复杂任务中展现出显著能效优势。实验数据显示,“悟空”仅需2000瓦功耗即可完成传统超算需要数十万瓦才能实现的计算任务,能效比提升三个数量级。

研究团队的创新突破源于对大脑工作原理的深度解构。实验室主任潘纲教授指出,人类大脑以20瓦功率实现举一反三的智慧,而当前主流大模型依赖海量数据和算力堆砌的模式,不仅训练成本高昂,更面临“学习能力弱”和“思考费电”的双重困境。通过构建仿生计算架构,团队试图从智能本源处重构AI模型,这种“大脑启发”的内在驱动模式,正在开辟不同于传统深度学习的新赛道。

这项突破性成果的诞生并非偶然。2015年,团队研制出首代达尔文芯片,虽然仅模拟2048个神经元,却成功验证了脉冲神经网络硬件化的可行性。此后每四年实现跨越式发展:2019年第二代芯片将神经元规模提升至15万,2023年第三代芯片突破235万神经元,最终在“悟空”系统中实现猕猴级大脑模拟。这种渐进式进化背后,是计算机、微电子、神经科学等12个学科交叉融合的集体智慧,实验室特有的中国脑库提供的700余例大脑标本数据,为模型训练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研发过程中,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晶圆级系统集成时出现的“翘曲”现象曾让研究陷入僵局,科研人员从弹簧伸缩特性中获得灵感,创新设计出带弹簧的顶针结构,成功解决晶圆变形导致的电路连接问题。这种源于生活观察的解决方案,彰显了跨学科团队在工程实现上的独特优势。

随着“悟空”系统的投入使用,类脑计算正在打开通用人工智能的新维度。潘纲教授强调,这项研究不是要复制人类大脑,而是探索智能生成的底层逻辑。相比传统AI模型,“悟空”展现出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在脑机接口、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目前实验室已与多家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基于类脑计算的神经疾病诊疗研究,初步成果显示其在癫痫预测、瘫痪康复等场景中效果显著。

这场发生在实验室里的智能革命,正在重塑人类对计算本质的认知。当全球AI发展陷入算力竞赛的困局时,中国科研团队选择回归智能本源,通过模仿最精妙的生物计算系统,为突破通用人工智能瓶颈提供了东方方案。这种探索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蕴含着对生命与智能关系的深刻思考,或许将引领下一代人工智能的范式变革。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