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舱内除了3名执行任务的航天员,4只完成太空之旅的“航天小鼠”也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些小鼠作为中国空间站首次开展的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对象,原本计划在太空停留5至7天,却因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遭遇空间碎片撞击,舷窗玻璃出现细微裂纹,返航计划被迫推迟,最终在太空“加班”14天后才返回地球。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刘方武介绍,小鼠刚被从返回舱取出时状态较弱,毛发湿润且行动不便。不过,在科研人员及时投喂糖水和鼠粮后,它们很快恢复了活力。此次太空之旅虽让小鼠们经历波折,但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科研价值。由于饲养装置全密封,最初准备的生活物资仅够5至7天使用,延期返回导致最后2天物资紧缺,小鼠们不得不“饿肚子”,意外实现了“太空减肥”。有网友发现,原本圆润的C57小鼠返程后明显瘦了不少。
这4只小鼠并非普通实验鼠,而是经过严格选拔的C57BL/6近交品系实验鼠。它们与人类基因相似度超过80%,个体差异小、遗传均一性好,是实验室的“常客”。但要成为“航天鼠”,它们还需通过多重考验:在旋转滚轮上持续跑动以测试体能,在高速旋转容器中接受抗眩晕挑战,通过“平衡木”“迷宫”等环节检验运动协调性与记忆力,甚至要经历“压力测试”——被倒吊观察反应,淘汰容易放弃的个体。经过60天选拔训练,300只候选鼠中仅4只脱颖而出,录取率仅1.3%。
抵达空间站后,小鼠们住进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发的“五星级公寓”——空间小鼠饲养装置。这套智能设备不仅能提供饮食、光照、温湿度和气体组分控制,还配备可见光和红外相机24小时“跟拍”。笼内固定的弹簧管供小鼠玩耍,装置甚至模拟北京时间作息,早上7点开灯、晚上7点关灯。在微重力环境下,小鼠们很快适应了太空生活,自主完成饮水、进食、活动和休息,一雄一雌的配置还让它们有了繁殖的可能。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中,动物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1947年,果蝇首次被送入太空并存活返回,证明生命可在太空环境生存;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完成人类首次载人太空飞行,而在此之前,猴子阿尔伯特二世和流浪狗莱卡已为太空探索付出生命。莱卡的故事尤为动人:1957年,这只街头流浪3年的小狗被苏联选中,搭乘人造卫星进入太空,却因技术限制无法返回,最终因过热和高压牺牲。后来,莫斯科为它竖立了纪念碑。
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体型小、繁殖快、生命周期短的模式生物逐渐成为太空实验主角。果蝇用于遗传研究,小鼠助力肿瘤学、免疫学和神经科学探索,斑马鱼则服务于器官发育和心血管疾病研究。自2023年8月中国太空实验室运行以来,已将秀丽隐杆线虫、斑马鱼、果蝇等送上空间站。此次4只航天小鼠的成功返回,标志着中国首次在空间站完成哺乳动物饲养研究,为后续探索微重力对骨骼、肌肉、免疫等系统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太空动物实验的成果已惠及人类航天事业。早期通过狗和猴子的实验,科学家验证了宇航服保护效果和灵长类太空任务能力;NASA的“啮齿动物研究-1”实验揭示了微重力对骨骼肌肉的影响,推动药物干预和人工重力技术研发;SpaceX通过研究尾鱿鱼和微生物,探索保护宇航员健康的方法。这些研究不仅为长期太空生存提供技术支撑,还可能破解肾脏疾病等医学难题。
如今,4只航天小鼠正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医院接受照料,享受着柔软垫料、果冻和饲料。它们的太空之旅,不仅为科研提供了珍贵数据,更延续了动物宇航员为人类探索未知的奉献精神。或许有一天,当人类真正实现太空移民时,这些“先驱者”的使命才算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