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线圈位置偏移引发的系统稳定性问题长期制约着技术发展。中国矿业大学无线电能传输研究团队近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提出的四矩形正交线圈(QRQP)与混合式补偿拓扑结构组合方案,成功解决了传统系统在多维度偏移场景下的输出波动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电工技术学报》2025年第12期。
研究团队针对电动汽车停车定位误差导致的充电效率衰减问题,创新设计了QRQP线圈结构。该结构通过四个矩形线圈的正交布局,在保持紧凑体积的同时,实现了平面方向33.6%(X轴)、25%(Y轴)及45度角47.48%偏移量下的稳定耦合。实验数据显示,当接收线圈在垂直方向(Z轴)偏移56%时,系统输出电压波动仍控制在8%以内,较传统4-DQ线圈结构抗偏移能力提升显著。
为进一步增强系统鲁棒性,研究团队开发了由S-LCC、LCC-S、S-S与LCC-LCC四种拓扑组合的混合补偿网络。该结构通过参数优化设计,在负载电阻RL从20Ω至100Ω动态变化时,可使输出电压波动始终小于5%。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当接收端意外断开时,原边电流增幅被限制在安全范围内,有效避免了功率器件过载损坏风险。
实验验证环节,研究团队搭建了1kW级样机系统,通过多维度偏移测试验证理论模型。测试结果表明,在选取特定参数组合(Lf1=15μH,K1=0.35,K2=0.28)时,系统在负载变化5倍且多方向偏移的复合工况下,仍能保持高效稳定运行。该成果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尤其在地下车库、路边充电等定位精度受限场景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据介绍,该研究团队长期深耕无线电能传输领域,在复杂环境能量传输、电磁机构优化设计等方面形成系列创新成果。团队负责人刘旭副教授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其研究成果已在煤矿设备、海洋装备等领域实现技术转化,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