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清赛道,一个以“生活科技”为定位的品牌正悄然崛起。2020年,80后创业者熊辉创立了“小仓熊”,瞄准家庭、个人及车载等细分场景的清洁需求,通过创新产品设计和精准的用户洞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开辟出一条独特路径。截至目前,其马桶清洁挂篮、水杯泡腾片等产品已占据多个细分类目榜首,2024年预计销售额突破3亿元,并获得挑战者资本及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的个人投资。
熊辉的创业并非一时兴起。此前十年,他深耕家清供应链领域,从OEM(原始设备制造商)转型为ODM(原始设计制造商),积累了大量产品知识产权与工厂资源。这一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代工的本质是解决品牌生产效率问题,而ODM模式能更主动地掌控产品开发与利润空间。2018年,工厂生产的一款“屏幕擦”在小米有品平台热销,让他首次直面消费者需求,并萌生了打造自有品牌的念头。“当时产品针对电子屏幕清洁研发,在国外拿过设计奖,国内却无人涉足。”这次尝试让他确信,细分市场的创新机会值得深耕。
然而,从供应链端转型品牌并非坦途。小仓熊创立初期连续三年亏损,累计超3000万元。熊辉坦言,从产品研发到团队搭建、财务模型与销售策略,每个环节都踩过坑。最终,他回归第一性原理,聚焦用户底层需求,以“实打实做好产品”为准则调整节奏,才逐步走上正轨。2023年下半年,品牌迎来爆发期,其核心策略可归纳为三点:深耕小赛道、差异化创新与精细化运营。
在千亿规模的家清市场中,小仓熊选择避开洗衣粉、洗手液等高频且竞争激烈的品类,转而聚焦小场景需求。例如,针对智能马桶无水箱设计推出的即冲即溶挂篮,解决了传统蓝泡泡溶解不均的问题;冰箱除味蛋采用茶多酚果冻形态,实现两个月缓释除臭且不污染食物;车载香薰则通过高颜值设计提升情绪价值。这些产品不仅填补了市场空白,更推动了细分品类的诞生与发展。截至目前,马桶挂篮已累计售出40万单、730万支,成为品牌标杆案例。
熊辉将产品创新归纳为三条黄金法则:第一,从用户需求本质出发,而非产品形态。例如,消费者需要的是“打孔服务”而非“钻头本身”;第二,解决老问题时不产生新问题。冰箱除味需兼顾保鲜功能,避免臭氧氧化食物;第三,颜值即正义。品牌在包装设计上投入超300万元,以醒目绿色色块与产品昵称强化品牌符号,甚至借鉴KKV门店的黄色调性优化视觉体系。这种“不增加成本的差异化”策略,成功拉近了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
在流量成本高企的当下,小仓熊通过内容电商与KOC合作实现高效转化。品牌与多位主播达成直播带货合作,同时以短视频种草完成市场教育,快速积累用户资产。目前,抖音平台贡献了60%的销售额,天猫占20%,京东与拼多多同步布局。熊辉强调,决定盈利的关键在于产品成本与流量成本的平衡:“只要流量成本足够低,我们就有信心将产品成本控制在行业优秀水平。”
面对抄袭模仿的行业痛点,熊辉表现出开放态度。他认为,单一产品的被复制无法撼动品牌核心,反而能刺激团队持续创新。“他抄得了我一个产品,抄不了十个;抄得了设计,抄不了研发逻辑。”这种底气源于品牌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与快速迭代能力。例如,马桶挂篮从初代到如今已优化多次,始终保持技术领先。
2024年,小仓熊将“算账”列为首要任务。熊辉要求团队确保至少10%的净利润率,避免盲目扩张导致现金流断裂。“中国公司90%的倒闭源于财务模型不清晰。”他直言。为此,品牌精简SKU至10余个,集中资源打造爆款,并通过供应链优化降低成本。例如,马桶挂篮通过深度合作供应商,将单件成本压缩至行业低位,同时以“五元用两个月”的极致性价比提升复购。
谈及未来,熊辉透露将自建工厂以掌控生产环节,并瞄准线下与海外市场寻求增量。尽管创业路上充满焦虑与挑战,但他始终坚信“做品牌没有错,暂时做不好只是能力与时间问题”。这种务实与理想并存的态度,或许正是小仓熊在红海市场中突围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