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季度,国内汽车市场迎来年末冲刺关键期。车企纷纷加快生产节奏,密集推出新品,行业综合治理工作持续深化,市场整体延续向好态势。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5年10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335.9万辆和332.2万辆,环比分别增长2.5%和3%,同比增幅分别为12.1%和8.8%,双双刷新月度历史纪录。其中,新能源汽车和出口市场表现尤为突出,成为推动车市增长的核心动力。

政策调整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新一轮增长高潮。自2026年起,新能源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将从"全免"调整为"减半征收",这一变化促使消费者提前释放购车需求。行业专家分析指出,年末车企冲量压力与政策窗口期形成叠加效应,预计四季度车市将继续保持小幅正增长态势。智能网联技术升级和行业秩序优化也为市场注入信心,新能源汽车与出口市场"双轮驱动"的格局进一步巩固。
作为年度压轴的A级车展,2025广州国际车展将于11月21日拉开帷幕。本届车展共展出93款首发新车,总展车数量达1085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近六成,达到629辆。以电动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品集中亮相,不仅为车企年度收官战提供展示平台,更成为检验各品牌技术实力的重要窗口。作为连接年度收官与新年开局的关键节点,广州车展的带货效应和长尾影响备受车企重视,多家企业表示将借此契机冲刺全年销量目标。
市场繁荣背后,汽车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智能驾驶技术加速从高端市场向主流消费群体渗透,成为行业竞争的新焦点。统计显示,2025年具备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车占比已超过45%,技术迭代速度显著加快。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当前智能驾驶已突破"技术演示"阶段,进入"量产验真"的实质性竞争阶段,消费者对实际使用体验的要求远高于功能宣传。
面对技术变革与市场转型的双重挑战,车企高管们展现出差异化战略思考。理想汽车产品部高级副总裁范皓宇认为,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产业竞争格局,既带来挑战也创造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汽大众市场业务负责人赵建民坦言,2025年是其从业16年来最具挑战的年份,但这种压力可能预示着行业新周期的开启。地平线副总裁吕鹏强调,智驾技术已进入量产验证阶段,企业需要建立真正的技术护城河。
在智能驾驶的战略定位上,车企形成多元认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研发负责人王忻表示,智能辅助驾驶是豪华品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破局关键在于安全、能效、智能生态的深度融合。上汽大众销售总经理傅强指出,智能驾驶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体系化综合能力才是决定胜负的根本。比亚迪品牌总经理李云飞认为,在政策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车企必须实现"软硬结合"的整车智能,这是中国品牌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能力。
技术路线选择呈现开放与自研并行的特征。岚图汽车副总经理李博晓透露,企业采取"双轨制"策略:一方面坚持全栈自研掌握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与华为等科技企业开展开放合作,为用户提供多样化选择。这种模式既保证技术可控性,又通过生态合作加速技术落地。理想汽车则将辅助驾驶视为构建AI体系的重要环节,强调通过技术创造用户可感知的价值体验。
当被问及穿越行业周期的核心优势时,企业普遍将安全与创新置于首位。奔驰强调"安全为先"的研发理念,认为智能驾驶是马拉松而非短跑,需要解决大量长尾问题。岚图则着重技术底座建设,其天元智能架构、岚海动力技术等构成完整的技术矩阵,覆盖MPV、SUV和轿车全品类。这种体系化能力建设,正在成为车企应对市场变革的共同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