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行业正经历关键转折,曾经由技术突破引发的热潮,在2025年迎来商业化考验。随着智谱等头部企业启动IPO进程,行业焦点从模型能力的比拼转向应用落地的实效。资本市场对大模型企业的评估标准愈发严格,尤其在开源与闭源路线之争中,这种审视尤为明显。
在行业认知中,开源与商业化常被视为对立面。然而,智谱董事长刘德兵提出反直觉观点:二者长期来看并不冲突。他解释称,短期利益下闭源确实能快速盈利,但从产业长远发展看,开源是培育生态的基础。AI化是百年进程,若不开源,多数人无法接触技术,产业应用便无从谈起。开源能降低企业沟通成本,加速合作推进,例如智谱开源后商业收入快速增长,技术进展与应用扩展将进一步推动增长。
针对智谱发布10B级小参数模型GLM-4.1V-Thinking,刘德兵认为,性价比竞争并非新现象,只是当前模型性能提升放缓导致行业分化。他强调,大参数模型仍是技术锚点,通过提升参数和训练数据,可明确模型性能上限。例如,小模型跑出90分时,需通过万亿参数模型验证其水平:若万亿模型仅达91-92分,则小模型已足够;若达98-99分,则需优化小模型向高性能指标靠拢。这种“锚点+优化”的技术路线,能平衡性能与效率。
谈及应用落地,刘德兵指出,语言、图像生成等领域已成熟,但能源、制造等产业深度应用仍需突破。他提出两个方向:一是模型企业与产业深度结合,通过共创场景逐步融入产业;二是提升模型基础能力,降低使用门槛,未来普通用户也能高效应用。对于深度结合的时长预期,他表示,龙头企业普遍理性,愿通过成熟场景切入,逐步实现AI融入产业基础设施。
针对C端产品向“超级入口”收缩的趋势,刘德兵认为,短期看,超级入口能快速扩大影响力;但长期看,模型与产业深度结合的方向更具潜力。尽管前期投入大、进展慢,但一旦做深,可能代表未来方向。他强调,智谱在基础模型研究与产业应用中平衡投入,技术“摸高”需转化为商业优势,避免“空、虚”的研究。
在AGI(通用人工智能)分级中,行业正从L3(自我学习)向L4(自我认知)跨越。刘德兵指出,L3到L4的关键是模型能调整自身参数数值,而非仅扩展能力边界或记忆交互内容。当前模型纠正错误仅限于当前场景,参数数值固定导致判断逻辑不变;若能调整参数数值,模型将永久改变判断逻辑,实现真正自学习。但这一突破难度极大,可能引发模型崩溃,需平衡局部修正与整体稳定性。
对于行业格局变化,刘德兵认为,初期混乱源于方向不明,随着发展,企业将找到定位。智谱坚持“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的愿景,长期投入基础模型研究,保持国际前列。针对AI“独角兽”IPO热潮,他表示,这标志行业从技术探索期进入规模化商业应用期,资本市场将严格检验企业的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盈利能力与长期价值。
展望2026年,刘德兵预计技术将有突破,应用将更务实广泛。他特别提到智能体(Agent)应用,当前已实现“0到1”突破,但精准性与效率不足,2026年有望显著提升。随着企业更明确AI应用场景与结合方式,更多人将从中获益,推动产业格局进一步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