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光通信领域迎来一项重大突破——由亨通光电携手中国移动网络事业部、山东移动共同研发的S+C+L波段超低损大有效面积多芯光纤技术,在青岛胶州至红岛数据中心间的骨干线路完成首次商用部署。这条全长37.8公里的市县互联通道共设置16个熔接点,标志着全球首条支持三波段传输的超低损耗多芯光纤正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该技术突破源于对光纤核心结构的创新设计。亨通光电研发团队通过自主优化多芯光纤的四大关键参数——纤芯半径、折射率分布、沟道结构及芯间距,成功实现了截止波长、传输损耗、有效面积和芯间串扰四项指标的协同优化。每根直径125μm的光纤包层内集成4个独立纤芯,在保持110μm²大有效面积的同时,将截止波长下移至1400nm,使光纤能够稳定支持S(1460-1530nm)、C(1530-1565nm)、L(1565-1625nm)三波段乃至更低E波段的高性能单模传输。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光纤在C/L波段超低损耗特性(1550nm处损耗低至0.156dB/km)的基础上,首次将这一优势扩展至S波段,实现1460-1625nm全波段损耗低于0.186dB/km的行业顶尖水平。
在传输性能方面,这项创新技术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4芯集成设计,单纤总传输容量较传统光纤提升五倍以上,芯间串扰控制在-45dB/100km以下,满足弱耦合低串扰传输需求。这种特性使其成为超高密度智算互联、单波T比特级骨干网等场景的理想解决方案。在实际部署中,该光纤已支撑起城域智算中心间毫秒级全光高速接入,为数据中心间无损互联提供了可靠的光层保障,其技术指标完全匹配未来5-10年光网络容量演进需求。
从行业影响来看,这项突破为应对AI时代的数据洪流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随着大模型训练、高速智算互联等应用对带宽需求的指数级增长,传统单模光纤的传输容量已接近物理极限。亨通多芯光纤通过提升纤芯集成度和可用带宽,不仅构建起智算中心间的高速信息通道,更以高密度、大带宽特性为AI算力集群的规模扩展奠定基础。其成功试点为下一代基于S+C+L多波段的超800G骨干网技术演进提供了重要实践路径,有助于运营商构建面向AI+算力时代的超高速智算中心互联网络。
此次商用部署的37.8公里示范线路,验证了多芯光纤在复杂城域环境中的可靠性。项目团队通过优化熔接工艺,将16个熔接点的平均损耗控制在极低水平,确保了全链路传输性能的稳定性。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巩固了我国在光通信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更为全球光通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范本。随着5G-A、6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演进,这种具备超大容量、超高密度特性的多芯光纤技术,将在构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