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发布了《自然》增刊“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中国城市在科研领域的表现引发全球关注。本次榜单中,中国首次有超过半数的十强科研城市,共计6个城市上榜,其中广州市的表现尤为亮眼——从去年的全球第八跃升至第六,成功超越旧金山湾区。
自然指数的排名机制并非单纯统计论文数量,而是通过“份额”这一指标进行评估。具体而言,每篇论文的“份额”根据作者所属机构或地区的贡献比例分配。例如,若一篇论文有10位作者,其中3位来自广州的机构,则广州对该论文的贡献份额为0.3。这种计算方式能够更精准地反映城市在顶尖科研中的实际投入与产出。
根据最新数据,广州市以1820.05的份额位列全球第六,较去年增长显著,论文总数达3966篇,占比5.7%。在中国城市中,广州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南京。北京以5501.45的份额稳居全球第一,论文数量近1.2万篇;上海以3153.61的份额排名第二,论文数为6680篇;南京则以2135.61的份额位列第五,论文数为4282篇。
广州科研实力的崛起,离不开其高校集群的支撑。全市拥有84所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二,同时集聚了41家央省级科研院所和14家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ESI前1%学科达150个。这些机构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网络,例如中山大学与中国广东科学院联合发表的《揭示热电容循环的局限性》一文,便体现了跨机构协同创新的成果。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内人才、资金与信息的自由流动,为广州科研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与深圳侧重企业创新与市场活力的定位不同,广州更注重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的培育。这种差异化发展策略,使得广州在基础科研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等工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广州在化学、物理科学等学科排名中贡献了重要力量。
有分析指出,全球科技中心的形成需要“聪明的年轻人”与“胆子大的有钱人”共同作用。广州不仅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吸引顶尖人才的平台,还具备活跃的科研投资环境。随着科研实力的持续提升,广州有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