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种名为“打酒铺”的新兴酒类零售模式在全国悄然兴起。这种模式以简约明亮的门店装修、灵活的售卖方式和亲民的价格,迅速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与传统酒吧不同,打酒铺通常不设最低消费,也没有喧闹的音乐环境,顾客可以即打即走,或在吧台旁简单小坐,搭配花生米或卤味小吃,享受轻松的微醺时刻。
在成都等城市,打酒铺的门店数量增长尤为显著。通过大众点评平台搜索可以发现,当地涌现出大量新开业的打酒铺,其中部分品牌已形成初步规模。例如,“斑马侠打酒铺”在全国拥有47家门店,“唐三两打酒铺”则有23家。这种快速扩张的现象,不仅体现在门店数量上,更反映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的招商广告中。许多项目宣称“7平方米即可开店”“10天筹备完成”“日均营业额达5000-6000元”,吸引了不少创业者的目光。
打酒铺的运营模式与茶饮店高度相似。门店多选址于社区周边或人流密集的商业区,面积通常在20-40平方米之间。店内采用顾客自助或店员快速打酒的方式,按毫升或“两”为单位售卖酒品,极大降低了消费者的尝试门槛。产品种类丰富,涵盖精酿啤酒、果酒、白酒、洋酒、米酒等30-40个SKU,口味上还融入了蜜桃乌龙、海盐荔枝等茶饮常见的风味。价格方面,客单价集中在15-35元区间,部分门店通过促销活动进一步吸引顾客,例如85元即可畅饮店内大部分酒水。
为了提升复购率,打酒铺普遍采用深度社群运营策略,包括会员制度和主题活动等,试图将一次性消费者转化为长期顾客。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在将饮酒场景从传统的社交场合,转变为更日常化、轻量化的消费体验,类似于茶饮行业的“奶茶化”趋势。
然而,行业表面的繁荣背后,隐藏着诸多挑战。尽管招商广告中常强调低成本高回报,但实际运营数据显示,开设一家打酒铺的启动资金通常在10-20万元之间,涵盖装修、设备、物料等费用。营收方面,不同门店差异显著:表现优异的门店日营收可达5000-6000元,普通门店约为3000元,而部分“店中店”模式(如依托烟酒店或超市改造的门店)日均营收可能仅几百元。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行业关店率较高,一些上半年开业的门店在下半年已悄然关闭。
业内人士指出,打酒铺赛道仍处于早期培育阶段,但资本的涌入加速了行业扩张节奏。某连锁品牌经营者透露,部分品牌为追求规模化,在加盟商筛选上缺乏严格标准,导致市场盲目发展。这种短视行为可能透支消费者信任,影响行业长期健康。
从消费习惯来看,打酒铺面临的市场教育仍需时间。消费者普遍更倾向于购买瓶装酒,散装酒尚未成为主流选择。某品牌创始人黄朝勇认为,区域化差异是连锁经营的一大难题——不同地区的饮酒偏好、产品定价和结构需针对性调整,这对品牌的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复购率低是行业普遍痛点。某打酒铺创始人叶云观察到,门店开业初期因新鲜感吸引大量顾客,但后续消费频次难以维持。他强调,提升复购不能仅依赖产品,还需通过运营创造额外价值。例如,其品牌通过打造“有温度的酒吧”形象,强化老板与消费者的互动,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酒饮消费的季节性波动、SKU扩张带来的品质管控风险,以及滞销产品库存优化等问题,均是打酒铺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在消费习惯和行业标准尚未成熟的背景下,这种“奶茶化”的酒类零售模式,正经历着生存与价值的双重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