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引激辩:专家观点碰撞,商业化之路何去何从?

   时间:2025-11-21 03:08:37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近日举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成为专家学者们热议的焦点。不同背景的专家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对固态电池量产时间、技术路线及未来应用场景提出了不同看法,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艾新平教授对固态电池量产时间持谨慎态度。他结合自身研究经验指出,当前业界普遍预测的2027-2030年量产窗口期过于乐观。他强调,固态电池作为能量体,其安全性仍需深入验证,过度追捧可能引发市场失望情绪。

南方科技大学先进电池乌镇研究院执行院长许晓雄则表达了相对乐观的预期。他认为,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可能比2027年稍晚,但2028年开始实现量产是较为确定的趋势。他特别提到,硫化物与卤化物互配使用路线、聚合物复合路线发展迅速,已显现产业化潜力。

与学术观点形成呼应的是,国内企业普遍将固态电池小批量量产装车时间规划在2027年左右,但大规模量产需待2030年之后。重庆长安汽车副总裁邓承浩透露,长安汽车正联合行业伙伴开展下一代动力电池研究,预计2027年完成装车示范,2030年后推进小规模批量生产。他同时提醒,全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需突破技术、工艺、成本等多重瓶颈。

国轩高科首席科学家朱星宝从企业研发角度提出不同看法。他指出,硫化物与卤化物互配路线面临良品率低、生产效率差、成本高企等难题,2030年前难以实现商用。相比之下,他更看好复合路线通过固液混合逐步向全固态演进的渐进式发展模式。

在技术挑战方面,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助理教授任东生指出,固态电池在追求400 Wh/kg及以上超高能量密度时,实现绝对安全难度极大。尽管硫化物体系热稳定性优于液态电池,但在针刺等极端条件下仍存在安全隐患,需通过电芯设计与材料创新实现能量可控释放。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久俊从理论层面分析称,固态电池因不含有机液态成分而具备更高安全性,同时更宽的电化学窗口使其能量密度潜力更大。但他同时强调,这些优势尚未得到实际验证,当前谈论大规模应用为时尚早。

资本市场对固态电池的追捧与学术界的谨慎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数据显示,截至11月14日收盘,万得固态电池指数近20天涨幅达19.55%,年内累计涨幅突破75%。这种热度背后,反映出市场对固态电池在高端电动汽车、eVTOL、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应用的期待。

朱星宝进一步指出,全固态电池初期将主要应用于高端车型,B级以下乘用车短期内难以采用。他解释称,高端市场对续航里程、高倍率性能等要求严苛,全固态电池仍需持续技术突破才能满足需求。艾新平也提醒,学界与产业界需保持理性,避免将固态电池安全性能过度神化。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