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逐渐显现:尽管AI模型在各类考试和学术评测中屡创佳绩,甚至超越人类水平,但其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却未达到预期。这种能力与实际贡献之间的落差,促使行业开始重新思考AI的应用方向。
百度近期推出的“伐谋”产品,正是针对这一矛盾展开的探索。这款产品试图将AI的能力从应试场景转向解决产业中的高价值难题。在11月中旬的一场闭门交流会上,百度相关负责人向外界展示了伐谋的独特定位——一个面向企业研发环节、具备自主演化能力的超级智能体,其应用领域已覆盖物流港口、城市交通、能源调度等传统产业的核心环节。
发布当日,伐谋便引发市场强烈反响,超过1000家企业申请测试,涵盖交通、能源、金融、物流等多个行业。这种热度源于其对AI产业价值的重新定义:作为全球首款可商用的自我演化超级智能体,伐谋的目标是在复杂产业场景中突破人类经验限制,通过自主进化为企业创造生产力红利。
伐谋的核心突破在于其定位。与传统AI编程助手不同,它专注于算法设计与优化领域。百度团队指出,算法问题具有“评估简单但设计困难”的特性,例如预测区域用电量或优化物流路径,其评估标准明确(如准确率或成本),但设计出高效算法却极具挑战。这类问题正是伐谋的发力点。
在企业研发中,算法问题广泛存在:从医疗影像识别到火山喷发预测,从路径规划到系统性能优化。这些算法如同数字化系统的“大脑”,性能微小提升即可带来显著效益。然而,传统解决方式依赖稀缺专家或外部合作,成本高且迭代困难。伐谋通过自动化流程改变了这一局面。
具体而言,伐谋构建了一个“进化环境”:系统通过采样基础算法、融合外部知识(如学术论文)生成新变体,再由评估器(如准确率指标)筛选优胜者,循环优化。这一过程类似于“算法育种”,通过大规模并行计算加速试错与进化。人的角色则转向定义问题、设定评估标准及审核最终算法的逻辑合理性。
在港口调度领域,伐谋已展现其实力。与中国数联物流及辽港集团的合作中,系统面对的是多机调度难题:如何高效安排桥吊等昂贵设备完成船舶装卸,同时减少闲置与移动。传统方法需专家分阶段近似求解,而伐谋通过演化生成的新算法,在相同任务中减少了2台桥吊使用,并将设备调动次数降低10次。项目负责人坦言:“人类工程师难以尝试100种方案,但伐谋可以。”
城市交通是另一重要应用场景。百度智能云将伐谋与信控系统结合,解决红绿灯配时优化问题。传统信控依赖工程师算法,虽能找到次优解,但难以达到全局最优。伐谋的介入使系统从城市路网整体视角出发,通过自主迭代优化子区划分与参数配置。实测显示,在相同交通需求下,车均延误时间进一步缩短。目前,该方案已在40多个城市落地,其优势在于快速部署(两周内完成)与低成本(建设成本降至原先十分之一)。
自演化路径为AI产业应用开辟了新范式。伐谋团队强调,系统性能可通过算力扩展持续提升,难题可分配给更多智能体并行探索,形成“加速进化”的虚拟世界。同时,框架建立后可持续吸纳新数据,实现算法自主演进,这对需持续优化的场景(如金融风控)尤为重要。
然而,挑战同样存在。首先,业务需求向数学问题的转化仍依赖复合型人才,百度通过与行业SaaS产品线融合及标杆客户共建来降低门槛。其次,技术成熟度需进一步提升。团队承认,在纯粹自演进任务上,国产模型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但结合框架后能产生优异效果,表明框架设计与算法思想同样关键。如何引导进化方向、避免局部最优,仍是技术核心难点。
从产业趋势看,自演化智能体的出现标志着企业智能化进入新阶段:从流程数字化转向决策智能化。其价值不在于替代人类专家,而是作为新型生产力,以更低成本处理海量优化问题,释放专家创造力。百度在港口与交通领域的实践,证明了AI可深入产业底层进行持续进化。这场实验能否推动AI对经济增长做出更实质贡献,尚需更多时间与案例验证,但自主性探索的序幕已然拉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