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格局加速分化、科技赋能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私募行业正经历一场以人才储备与技术布局为核心的能力重构。无论是量化机构对高科技人才的激烈争夺,还是主观私募对产业背景人才的偏好,都折射出行业竞争焦点的转移。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末,管理规模超50亿元的主观、量化及混合型头部私募分别达118家、90家和24家,其中头部量化私募平均员工数达49人,显著高于主观私募的28人和混合型私募的44人。业绩表现上,头部量化私募今年前10个月平均收益达30.29%,领先于主观私募的27.96%和混合型私募的21.08%。
多家知名私募机构在人才招聘策略上呈现差异化路径。蒙玺投资自2016年成立以来保持人员稳步增长,2025年重点扩充策略、模型和IT岗位,强调“结构”与“效率”而非单纯规模扩张,聚焦新资产类别和数据挖掘等方向引入复合型人才。鸣石基金则推出校园招聘、“灯塔计划”及AI专项岗位,通过全球顶级人才招募强化量化策略创新。因诺资产将人才视为核心竞争力,建立“收益分成+长期股权”的双重激励机制,吸引最具创造力的年轻人。世纪前沿因业务规模扩大,近三年招聘增幅稳定,重点储备人工智能算力人才,同时加大另类因子研发投入。聚宽投资坚持“顶尖人才密度”策略,优先吸纳国际编程竞赛获奖者和具备深厚数理背景的“金牌选手”。
在技术投入领域,量化机构展现出战略前瞻性。蒙玺投资将IT与数据基础设施视为风险管理核心,以算力效率、数据有效性和系统稳定性为指标支撑策略落地。鸣石基金累计投入超亿元建设“星座系列”超级计算机基地,算力每年提升80%,为AI研发提供算力保障。因诺资产自2016年以来在算力基础设施上投入近2亿元,组建40人专职研发团队开发核心软件系统,探索AI前沿技术金融应用。聚宽投资打造全链路自研技术基座,其云原生量化机器学习平台通过容器化技术提升研究效率,降低技术干扰。正瀛资产每年在硬件、算力和数据上投入上亿元,将算力直接转化为策略迭代效率。大岩资本自建高性能机房,采用CPU与GPU协同运算架构,实现超低延迟交易执行。
对于未来3-5年的发展趋势,机构普遍认为团队架构将向平台化转型。蒙玺投资预测行业将进入“精细化整合”阶段,研究员需具备更强工程与数据理解力,投研人员需精通策略生命周期管理。鸣石基金计划继续充实“五环多核”投研模式,加强AI技术研究应用。世纪前沿认为团队将向工业化投研体系转型,技术岗对工程能力要求持续提升,投研岗更青睐具备AI编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聚宽投资将优化“集中式流水线”投研体系,通过专业化分工实现高效策略迭代。正瀛资产指出大模型技术将显著提升投研效率,未来可能实现基于大模型的端到端策略设计。双隆投资计划采用扁平化管理架构,探索机器学习算法在CTA策略中的应用。
技术方向上,AI与数据能力成为竞争关键。橡木投资认为行业将呈现团队架构平台化与技术体系工业化趋势,传统单一投资经理模式将被多PM平台型体系取代,AI将从可选项升级为“生存基础设施”。上海某量化私募强调技术是拉开差距的核心,聚焦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与系统性能三大方向,策略团队将向多策略、差异化精细化发展,技术上探索大模型应用和深度学习因子挖掘。九坤投资表示未来团队架构将走向跨学科融合,既要突破传统量化研究局限,也要探索AI能力边界,通过细节研究解决传统技术无法触及的问题,推动策略长期进化。这些变化表明,量化私募正从“人才竞争”迈向“技术生态”构建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