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业的变革浪潮中,传统格局正被AI驱动的新力量重塑。从全球半导体市场万亿销售额的增长曲线中,可以清晰看到算力供需两端的演化路径:供给侧,摩尔定律勾勒出芯片巨头螺旋式上升的轨迹,英特尔、英伟达等企业凭借技术迭代占据产业制高点;需求侧,智能终端市场规模已突破数万亿美元,若将云计算、自动驾驶等软硬耦合形态纳入统计,这一数字将跃升至十万亿美元量级。这种量级的变化,正推动科技产业的核心驱动力从“操作系统+芯片”的Wintel模式,向“GPU+大模型”的AI生态迁移。
在这场变革中,英伟达等企业通过AI算力基础设施的布局,催生出“达链”这一新兴产业板块。以英伟达为原点观察,全球智算基础设施企业正经历身份重构:工业富联从果链代工转向机柜制造,思科从园区交换机升级为数据传输核心,博通从通信芯片转型ASIC设计,广达从PC代工跃升为机柜巨头。这些企业的财报数据印证了转型成效——营收与利润持续突破,市场估值体系随之重塑。数据显示,美国、日韩及中国头部企业的季度业绩均呈现AI业务占比显著提升的特征,传统标签逐渐被“达链成员”的新身份取代。
联想集团的转型路径具有典型性。其最新财报显示,2026财年第二季度,公司三大业务板块均呈现AI驱动特征:智能设备业务(IDG)营收1081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AI终端占比近40%;基础设施方案业务(ISG)营收293亿元,同比增长24%,AI服务器实现高双位数增长,液冷技术营收增长超三倍;解决方案与服务业务(SSG)营收连续18个季度双位数增长,混合式AI解决方案带动服务收入增长超三倍。AI相关业务在总营收中的占比提升至30%,较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成为第二增长曲线。这种转变标志着联想集团已从Wintel生态的参与者,蜕变为达链生态的核心玩家。
达链的进化方向正指向混合式人工智能。这一趋势在英伟达与OpenAI的布局中尤为明显:英伟达通过RTX设备、DGX Spark超级计算机等产品构建“端-边-云”生态,将AI算力从数据中心延伸至消费终端;OpenAI则规划了覆盖toB与toC的完整路径,其ChatGPT、API、Agent等产品矩阵既服务企业客户,也面向个人用户。这种融合模式打破了互联网时代B端与C端的清晰界限——当时B端以专业性订阅制为主,C端则通过免费应用实现网络效应变现。而AI时代的技术特征要求实现全场景覆盖,公共大模型与私域智能的互补成为必然选择。
苹果与谷歌的合作印证了这种趋势。2024年前,两家科技巨头分别在C端与B端独立发展大模型,但效果有限。2025年,苹果计划在AI手机中集成谷歌Gemini模型的B端能力,这种强强联合的模式揭示了产业规律:只有将云端智能与终端智能结合,才能打造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这种逻辑延伸至硬件基础设施领域,要求企业同时具备B端与C端的赋能能力。以联想集团为例,其在B端通过ISG业务提供AI服务器、液冷方案等基础设施,在C端则以AI PC、AI手机等终端产品构建流量入口,形成“端侧推理+云端训练”的完整生态。
在混合式人工智能浪潮中,硬件企业的价值重估正在发生。联想集团的转型具有示范意义:其研发支出自2024年起持续增加,构建了从智能终端到达链、智能体再到企业部署的AI应用矩阵。这种布局使其PE估值仍徘徊在10倍以下的市场认知,与工业富联转型初期的处境相似。工业富联曾因被贴上“果链代工”标签而长期低估,直至2025年连续三个季度净利润增速提升,市场才认识到其作为达链龙头的价值,估值随之跃升至近40倍。联想集团的财报数据已呈现类似趋势,随着AI业务占比的持续提升,市场对其身份的认知转变或将遵循“业务转型-财报验证-估值重塑”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