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再掀热潮,一款名为“灵光”的通用AI助手近期引发广泛关注。这款由蚂蚁集团推出的全模态应用,上线仅四天便突破百万下载量,在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跃居第六位,其用户增长速度甚至超越了ChatGPT、Sora2等国际知名产品。这一现象不仅彰显了中国AI技术的快速迭代能力,更标志着国产应用在全球竞争中开始占据有利地位。
“灵光”的爆发式增长并非偶然。产品发布当日即收获20万下载,次日累计突破50万,第四天直接冲破百万大关。这种增长曲线远超行业预期,导致服务器团队在四天内紧急扩容八次,以应对“灵光闪应用”模块的爆发式需求。移动应用分析机构Appfigures数据显示,ChatGPT首周下载量为60.6万,Sora2用户破百万耗时五天,而“灵光”将这一进程压缩至四天,创造了新的行业纪录。
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开创性的多模态交互能力。作为业内首个实现全代码生成多模态内容的AI助手,“灵光”支持3D模型、音视频、动态图表、交互式地图等十余种信息输出形式。这种技术突破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直接创建AI应用,例如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向远之仅用30秒就生成了像素画工具,这种“所见即所得”的体验被形容为“智能时代的活人感”。
与早期AI应用专注单一领域不同,“灵光”代表了新一代技术发展方向。蚂蚁集团CTO何征宇将其比作互联网从Email时代向Web时代的跃迁——从纯文本交互升级为图文声像并茂的立体表达。这种转变契合了全球科技巨头的战略布局,就在“灵光”发布次日,谷歌便推出Gemini 3多模态模型,试图在信息处理方式上实现根本性变革。但中国应用凭借更贴近用户需求的场景设计,在落地速度和体验完整性上形成差异化优势。
“实用主义”成为破解AI普及难题的关键。中国社科院专家吕鹏体验后发现,“灵光闪应用”模块允许用户通过对话持续优化生成的应用,平均修改次数达6轮,有用户甚至在两小时内迭代超过百次。这种深度参与感促使用户从单纯使用者转变为创造者,数据显示该模块使用频率占比超过60%。新加坡AI领域观察家Madapparambath指出,这种“可构建性”颠覆了传统认知,让AI真正成为大众工具而非专业设备。
这场竞赛背后折射出中美AI发展路径的显著差异。美国企业侧重底层模型创新,而中国更擅长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清华大学战略专家刘典分析称,当前竞争焦点已从基础模型转向消费端入口,谁能提供更完整的解决方案,谁就能掌握市场主动权。“灵光”团队透露,其研发过程充分整合了算法、工程与产品团队,这种跨领域协作模式确保了技术突破与用户体验的同步优化。
随着“灵光”等应用的崛起,中国AI产业正形成独特生态优势。蚂蚁集团研发负责人表示,AGI时代的红利属于那些能将技术转化为普惠产品的参与者。这种理念驱动下,中国应用不仅在下载量等指标上领先,更在用户粘性、场景覆盖等维度构建起竞争壁垒。当全球科技界还在探讨多模态可能性时,中国开发者已经用实际产品重新定义了行业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