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车展首日,小米汽车的发布会上并未出现雷军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副总裁李肖爽的登台。这场发布会没有延续以往的高调营销风格,而是将重点聚焦于一个核心议题——安全。大屏幕上,“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基础,安全是一切”三行大字格外醒目,传递出小米汽车战略调整的信号。
在智能驾驶领域,行业早期普遍依赖“规则驱动”或基础“数据驱动”模式,类似于让司机机械记忆交规或通过模仿学习驾驶。然而,这种模式在面对极端罕见场景时暴露出明显短板——由于缺乏真实训练数据,系统难以有效应对。针对这一痛点,小米推出了“世界模型”,通过构建高保真虚拟仿真引擎,让系统在虚拟世界中通过海量模拟场景进行试错学习,从而提升对长尾风险场景的覆盖能力。
技术升级具体体现在产品功能上。小米HAD增强版AEB系统实现全面突破:前向速度域从5-135km/h扩展至1-135km/h,后向新增1-30km/h速度域;低速防碰撞功能识别对象从传统车辆和行人,扩展至水马、防撞桶、立柱等障碍物。针对误踩油门这一行业痛点,小米创新性地实现了MAI误加速抑制系统与AEB的底层联动机制。
发布会上,李肖爽反复强调一个关键点: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驾驶员必须保持专注。这种谨慎的表述背后,折射出小米汽车对安全问题的深刻认知。就在车展前不久,小米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汽车业务首次实现单季度经营性盈利,单季交付量突破10万台。但资本市场反应却出人意料,业绩发布次日股价出现剧烈波动,反映出投资者对安全风险的深层担忧。
从SU7发布到第50万台整车下线,小米仅用600余天就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史上的新纪录。在初创阶段,市场更关注增长速度和爆款能力,但当保有量突破50万辆门槛后,逻辑发生根本转变。小概率安全缺陷在庞大基数下可能演变为品牌危机,这对以流量起家的小米而言尤为敏感。近期铜陵、成都等地发生的事故,以及公众对创始人言论的严格审视,都印证了这种担忧并非多余。
此次车展上,李肖爽的亮相和1800人工程师团队的集体展示,传递出小米汽车组织架构成熟化的重要信号。这家曾经依赖创始人个人魅力的创业公司,正在向拥有完整科层制、专业技术团队和工业底蕴的成熟车企转型。这种转变在产品策略上也有明显体现——新发布的YU7车型瞄准家庭用户市场,这类消费者对安全性能的敏感度远高于轿跑用户,容不得任何浮夸宣传。
发布会上,小米刻意淡化了以往吸引女性用户的细节设计和社交媒体爆梗,这种“无趣”的转变恰恰符合资本市场当前期待。当交付量突破50万辆后,小米需要证明的不再是市场热度,而是产品稳定性。今年以来的系列舆论危机,如同一声声警钟,提醒着这家年轻车企:在营销泡沫退去后,必须依靠扎实的工业能力打造可靠产品。这场关于安全的技术突围,既是应对当前危机的必要举措,也是小米汽车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