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寻求突破续航瓶颈与安全难题的关键时期,全固态电池技术迎来重要突破。广汽集团近日宣布,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生产线已建成,具备60安时以上车规级产品的批量生产能力,目前正处于小批量测试阶段。这一进展标志着我国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据广汽集团研发负责人祁宏钟介绍,新研发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较现有产品提升近一倍,可使续航500公里的车型突破1000公里。该技术计划于2026年启动装车试验,2027至2030年间逐步实现规模化量产。与传统液态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电解液,在安全性、循环寿命和耐温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核心方向。
行业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全固态电池尚未进入商业验证阶段,但多家企业已公布量产时间表。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计划2027年实现装车;长安汽车宣布2025年底推出样车,2027年量产,安全性提升70%;东风汽车已开发出350Wh/kg产品;比亚迪、吉利等企业也将2027年作为关键节点。孚能科技预计2025年末交付60Ah硫化物电池,国轩高科中试线已贯通,欣旺达则在近期推出能量密度达400Wh/kg的聚合物全固态电池,并规划建设0.2GWh中试线。
资本市场对固态电池的关注持续升温。上汽集团透露,其与清陶动力合作的全固态电池产线已在上海贯通,年底将生产样件,2027年量产交付。鹏辉能源表示中试线已投入运行,正在评估测试结果。百川股份虽未批量生产,但持续关注技术发展并做好技术储备。在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指出,固液混合电池已进入小规模配套阶段,全固态电池处于研发中试期,需突破成本、寿命等瓶颈。
证券机构分析认为,2025年底工信部项目验收后,2026年将迎来中试线建设高峰,2027年开启商业化进程,2030年前形成百GWh级市场。随着硫化物/氧化物材料验证深化,以及干法电极、固态成膜等工艺进入工程验证阶段,设备端需求率先显现。当前车企与电池厂商形成"技术共研+场景验证"模式,规模化示范线加速落地,设备供应商有望受益于产线升级带来的订单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