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AI应用市场近期迎来新一轮激烈竞争,阿里推出的千问APP成为焦点。这款以Qwen系列模型为核心的个人AI助手,上线一周下载量突破1000万,增速超越ChatGPT等国际主流产品,在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跃升至第四位。与此同时,蚂蚁集团同期上线的灵光APP也跻身榜单第六,打破字节跳动长期垄断前五的局面。
千问的快速崛起并非偶然。阿里内部早在今年夏天便启动代号"千问"的战略项目,从北京、广东调集上百名工程师集中攻关。项目组直接向集团CEO汇报,统筹层级提升至集团层面,这种资源倾斜力度远超常规产品开发。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被寄予厚望的夸克APP在同期出现明显战略调整,其AI搜索入口的定位逐渐被千问的"全民级AI助理"概念取代。
这场战略转向背后,是阿里对C端AI市场的深度焦虑。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APP凭借1.72亿月活用户稳居行业首位,其双十一期间与抖音商城的深度整合更形成商业闭环——用户咨询商品后可直接跳转购买,这种"咨询-交易"的无缝衔接直指阿里核心电商业务。QuestMobile数据显示,豆包与DeepSeek合计用户规模接近3.2亿,相当于中国网民的三分之一。
阿里选择以"能办事"作为千问的核心差异化竞争点。不同于传统聊天机器人,千问正在接入淘宝、高德、闪购等阿里生态产品,试图构建"对话即服务"的场景闭环。例如用户询问婴儿护肤问题时,系统可自动推荐合规商品并显示附近母婴店位置;查询晚餐选项时,能同步展示外卖库存和配送时效。这种深度整合策略延续了阿里"高频场景驱动生态流量"的传统打法。
技术储备成为阿里对抗后来者劣势的关键筹码。Qwen系列模型在全球开源社区累计下载量突破6亿次,9月发布的Qwen3-Max已在多个基准测试中比肩国际顶尖水平。但技术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仍面临挑战,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8月国内AIGC产品进入深度调整期,多款图像生成和聊天工具增长放缓,单纯依靠模型能力抢夺市场的难度显著增加。
组织架构调整成为千问突围的潜在变量。项目负责人吴嘉虽继续统筹AI业务,但跨部门协作效率仍是未知数。阿里历史上多次因资源协调问题导致创新项目受阻,千问能否打破这一魔咒备受关注。不过首周数据已产生积极市场反应,阿里港股盘中一度大涨超6%,光大证券分析师指出,千问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阿里消费级AI业务的估值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