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海智在线第十届全球采购供应链千人大会上,一场聚焦机器人赛道供应链变革的圆桌对话引发行业关注。这场以“双足觉醒、四足进化”为主题的讨论,汇聚了机械臂、自主移动机器人、四足机器狗及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头部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传统制造业向具身智能转型的路径与挑战。
深圳市越疆科技全球智造生态经理武重阳在分享中透露,工业机械臂的应用场景正从传统搬运、上下料向咖啡制作、艾灸理疗等消费领域延伸。这一转变背后,是制造业与具身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趋势。“机械臂企业甚至传统机械制造商,都将智能技术作为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他指出,越疆科技自今年3月起已将业务版图扩展至人形、半人形及轮式机器人领域,为供应链伙伴开辟了新的增量市场。
上海海智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工业零部件数智化平台,正成为连接传统工厂与智能赛道的桥梁。该公司采购商事业部总监常青青表示,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让中小工厂获得大厂订单,目前已有近30家企业将生产线“搬进”大会现场,直接展示精密零件加工能力。这种“车间直供”模式,有效解决了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痛点。
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采购总监杨少平观察到,部分企业转向轮臂机器人研发后,原有供应商虽能转型,但真正具备高可靠性、可规模化生产的制造商仍属稀缺。“样品测试达标容易,量产一致性保障难。”他坦言,当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新商业、教育科研等领域,工业级应用仍需突破制造环节的可靠性瓶颈。这种“未富先卷”的竞争态势,对供应商的研发协同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北京极智嘉科技全球品类经理张洪源指出,随着技术门槛降低,同质化竞争加剧,工厂的核心竞争力已转向快速响应能力。海智在线设立的机器人专区,通过展示双足、四足等最新形态机器人,为供需双方创造了直接对话场景。这种“展产融合”模式,让海外买家能直观评估工厂的精密加工水平。
在四足机器人赛道,魔法原子供应链总监殷程香透露,该领域已形成科研教育、商业巡检、工业高危三大应用场景,对供应商的精度控制与快速迭代能力要求严苛。海智在线联合创始人徐香补充道,顶尖人形机器人企业要求供应商5小时内报价、24小时内送样,这种“极限挑战”倒逼工厂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
针对不同能力层级的工厂,海智在线建立了三级项目分级体系:L1级适合新手工厂承接简单图纸生产;L2级涉及新材料应用,要求中等研发能力;L3级则聚焦前沿技术,需要供需联合攻关。徐香建议工厂根据自身实力选择切入点,避免盲目追求高难度项目。
这种分级机制在半导体领域已见成效。司南半导体孵化器总经理李四华介绍,某高校团队研发的新材料通过平台匹配到量产工厂后,成功实现进口替代,价格仅为原产品的十分之一。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廖玉清也证实,通过平台对接,某医疗器械创新项目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的时间缩短了60%。
浙江欧盾智造科技总经理金正攀的转型路径更具代表性。这家从“小手板厂”起家的企业,通过持续添置设备、提升多工艺整合能力,最终成为医疗器械、半导体、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合伙人”。“工厂既要做到‘人有我优’,更要创造‘人无我有’的价值。”金正攀的实践,为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生动注脚。











